矮垂頭菊,中藥名。為菊科垂頭菊屬植物矮垂頭菊Cremanthodiumhumile的地上部分。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疔毒,疫疬腫脹,時疫感冒與狂犬病。
中文名稱
矮垂頭菊別名
明間那布、色赤拉巴、憧覺改堆、遲堆多典、遲拉巴、肚曬濟覺性味歸經
味苦,性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主治 疔毒,疫疬腫脹,時疫感冒與狂犬病。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g;或研末0.5-2g。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矮垂頭菊花的醇提取物體外能抑制癌細胞HeLa、A549、HepG2、SW480增殖,誘導HeLa細胞凋亡。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時疫等各種疫病:矮垂頭菊50g,獨一味15g,安息香15g,麝香2.5g,藏菖蒲40g,刺柏40g,大蒜(炭粉)35g,黑冰片40g。以上8味研成粗粉,加熱煮沸提取,提取液加角茴香細粉50g,加熱。每日飯后煎湯服用一至二次。(《醫學千萬舍利》)
2、膽疫疽癥:雪上一枝蒿50g,金色訶子100g,牛黃1.5g,麝香2g,矮垂頭菊50g。其中麝香與牛黃單獨研末,并泡于溫水中,余下的混合研成細粉,過篩,用麝香與牛黃溶液制成丸。早晚各服三至四丸(2.5-5g)。(《藏醫醫訣補漏》)
3、疫疬引起的身體各部腫脹,充血,疼痛,發熱以及四肢關節痛等癥:糖沖嘎布30g,半荷包紫堇35g,輪葉棘豆30g,矮垂頭菊40g,羌活根30g,麝香3g。以上六味混合研成細粉,過篩。內服,每日一次,每次2-3次,飯后服。(《新編藏藥配方》六味糖沖散)
附注本種為藏藥標準(1979)收載“垂頭菊”的基源植物,藥用其干燥花序;治荷花病、感冒、風濕引起的疼痛。其全草治疔毒、疫疬腫脹、風血引起的上身疼痛。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8月采收葉、莖、花,洗凈,砸碎后陰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長可達15cm,常皺縮或破碎。莖黑紫色,圓柱形,有數個縱棱,疏被白色棉毛,近花序基部混生黑褐色柔毛;斷面灰白色,髓部中空。葉皺縮,多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長圓形,基生葉長2-3cm,邊緣略反卷,具鈍齒或波狀齒,上表面灰綠色,光滑,下表面密生灰色絨毛。頭狀花序頂生,總苞寬鐘形,總苞片外面密被褐黑色柔毛。花異型,黃色,筒狀花長約8mm。瘦果矩圓形。氣微,味淡。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0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