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花,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Willd.)Ohwi、甘葛藤P.thomsoniiBenth.的花。野葛分布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甘葛藤分布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具有解酒醒脾,止血之功效,用于傷酒煩熱口渴,頭痛頭暈,脘腹脹滿,嘔逆吐酸,不思飲食,吐血,腸風下血。
中文名稱
葛花別名
葛條花性味歸經
味甘,性涼。歸脾、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解酒醒脾,止血。
主治用于傷酒煩熱口渴,頭痛頭暈,脘腹脹滿,嘔逆吐酸,不思飲食,吐血,腸風下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1、《本經逢原》:“無酒毒者不可服。服之損人天元,以大開肌肉,而發泄傷津也。”
2、《得配本草》:“因酒已成弱者,禁用。”
藥理作用1、解酒作用。
2、保肝作用。
相關論述《別錄》:“主消酒。”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治飲酒中毒:葛花一兩。上一味,搗為散,沸湯點一大錢匕,不拘時候,亦可煎服。(《圣濟總錄》葛花散)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立秋后當花未全放時采收,去枝葉,曬干。
炮制方法去凈雜質及花柄,篩去灰屑。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野葛花
花蕾呈扁長圓形。開放的花皺縮,花萼灰綠色至灰黃色,萼齒5,披針形,約與萼筒等長或稍長,上面2齒合生,長8-11mm,下面裂片最長1片可長達15mm,其他2片長5-7mm,內外均有灰白色毛。花冠藍色至藍紫色,久置則呈灰黃色;旗瓣近圓形或長圓形,高6-15mm,寬6-12mm,先端中央缺刻,深0.5-1.0mm;翼瓣窄三角形,長6-12mm,寬2-5mm,基部附屬體一例甚小或缺,弦側附屬體明顯長大于寬,龍骨瓣長5-13mm,寬3-5mm,弦側基部有三角形附屬體。花藥長0.6-0.9mm,寬0.3-0.5mm。無臭,味淡。
2、粉葛花
花蕾呈不規則的扁長圓形或三角形,花萼黃綠色至灰綠色,萼齒顯著長于萼筒,內外均有灰白色毛,上面裂片先端2分裂(2齒合生),長12-16mm,下方3裂片最長的可達20mm。花冠紫色或灰紫色,久置后呈黃白色至深黃色,5片,旗瓣近圓形或長圓形,高6-20mm,寬6-16mm,先端楔形切入,深1.0-1.9mm,基部有2短圓耳狀突起;翼瓣長橢圓狀,長5-20mm,寬3-5mm,基部兩側附屬體呈不對稱的耳狀突起;龍骨瓣長6-20mm,寬3-8mm,弦側基部附屬體不明顯,稍呈突起。花藥長l-1.5mm,寬0.2-1mm。雌蕊具毛。體輕,無臭,味淡。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0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