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茄,中藥名。為茄科植物丁茄SolanumsurattenseBurm.f.的根、果或全草。分布于長江以南至福建、臺灣、廣西、廣東、云南等地。具有鎮咳平喘,化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胃脘痛,風濕痹痛,瘰疬,寒性膿瘍,癰腫瘡毒,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丁茄別名
癲茄、野番茄、鈕茄根、山馬鈴、刺丁茄、番鬼茄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微溫。歸肺、胃經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鎮咳平喘,化瘀止痛。主治 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胃脘痛,風濕痹痛,瘰疬,寒性膿瘍,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用法用量 3-6g,或研末沖服0.3-0.9g。外用:適量,搗爛外敷,煎水洗或研末調敷。注意事項 《廣西本草選編》:“全株有毒,以未成熟的果實最毒,誤食出現口渴,咽喉灼熱,吞咽困難,皮膚干熱潮紅,瞳孔散大,視物模糊,煩躁不安,幻覺,譫妄,甚至發生驚厥等癥狀。青光眼病人禁用,以免增加眼壓而使病情惡化,甚至失明。”藥理作用 升高血糖。對S180有顯著抑制活性。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扭挫傷:丁茄、姜黃、韭菜根。共搗爛外敷。(《廣西實用中草藥》)
2、治跌打傷痛,癰瘡腫毒:鮮顛茄根搗敷;或用鮮顛茄莖葉曬干煅存性為末,調茶油敷患處。(《廣東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采全草,鮮用或曬干用。秋季采根、果,洗凈,鮮用或干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近圓柱形,分枝而扭曲,頂端有時附有細直皮刺的殘莖,莖枝無毛,或切成2-3cm的短段,直徑5-15mm。表面灰黃色,刮去栓皮后呈白色。體輕,質松,斷面黃白色,有裂隙,髓心淡綠色,氣特異,味苦、辛。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0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