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苦苣菜SonchusoleraceusL.的全草。分布于全國各地。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腸炎,痢疾,黃疸,淋證,咽喉腫痛,癰瘡腫毒,乳腺炎,痔瘺,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中文名稱
苦菜別名
荼草、選、游冬、苦馬菜、老鴉苦荬、滇苦菜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心、脾、胃、大腸經毒性
小毒《本草拾遺》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治 腸炎,痢疾,黃疸,淋證,咽喉腫痛,癰瘡腫毒,乳腺炎,痔瘺,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熏洗;或取汁涂搽。注意事項1、《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忌之。”
2、《隨息居飲食譜》:“不可共蜜食。”
藥理作用 抗腫瘤作用。相關論述1、《蜀本草》:“《圖經》云:春花夏實,至秋復生,花而不實,經冬不凋?!?/p>
2、《滇南本草》:“苦馬菜,一名羊奶菜。純陰之物,得向陰之處則生?!?/p>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暴熱身黃,大便閉塞:苦菜煮汁服之。(《普濟方》)
2、治黃疸:苦苣菜花子(研細)10g。水煎服。(《東北藥用植物志》)
3、治對口惡瘡:野苦荬擂汁一鐘,入姜汁一匙。和酒服,以渣敷。(《綱目》引《唐瑤經驗方》)
4、治蟲蛇咬:用苦荬搗后敷之。(《衛生易簡方》)
附注 長白山區同屬植物尚有1種:續斷菊S.asper(L.)Hill.葉基部擴大呈圓耳狀抱莖;瘦果邊緣無微齒,縱肋間具橫皺紋。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冬、春、夏三季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呈紡錘形,灰褐色,有多數須根。莖呈圓柱形,上部呈壓扁狀,長45-95cm,直徑4-8mm,表面黃綠色,莖基部略帶淡紫色,具縱棱,上部有暗褐色腺毛;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互生,皺縮破碎,完整葉展平后呈橢圓狀廣披針形,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有的在莖頂可見頭狀花序,舌狀花淡黃色,或有的已結果。氣微,味微咸。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0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