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茄草,中藥名。為茄科植物顛茄AtropabelladonnaL.的全草。具有解痙止痛,抑制分泌的功效。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道、腎、膽絞痛,嘔惡,盜汗,流涎。
中文名稱
顛茄草拉丁文名
BelladonnaeHerba別名
美女草、別拉多娜草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解痙止痛,抑制分泌。主治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道、腎、膽絞痛,嘔惡,盜汗,流涎。用法用量 內服:酊劑或片劑。注意事項青光眼患者禁服。
化學成分1、葉中含東莨菪堿、天仙子胺(舊稱莨菪堿)、阿托品、天仙子胺N-氧化物、天仙子堿N-氧化物。還含黃酮:7-甲基槲皮素、3-甲基槲皮素、槲皮素-3-鼠李糖葡萄糖甙、山柰酚-3-鼠李糖半乳糖甙、槲皮素-7葡萄糖甙、山柰酚-7-葡萄糖甙、槲皮素-7-葡萄糖基-3-鼠李糖半乳糖甙、槲皮素-7-葡萄糖基-3-鼠李糖葡萄糖甙、山柰酚-7-葡萄糖基-3-鼠李糖半乳糖甙、山柰酚-7-葡萄糖基-3-鼠李糖葡萄糖甙。
2、根中含阿托品、紅古豆堿、天仙子胺N-氧化物。
藥理作用顛茄預先給予或與其他藥物合用,對蓖麻油誘導的大鼠腹瀉、5-羥色胺誘導的小鼠腹瀉及霍亂毒素引起的大鼠腹瀉有一定作用。顛茄對大鼠有尿潴留作用。顛茄酊劑體內、體外試驗中,抗膽城作用比按其含有的生物堿而預期的作用強。
相關論述《全國中草藥匯編》:“鎮痙,鎮痛,止分泌,擴瞳。主要用于制止盜汗,流涎,支氣管分泌過多,胃酸過多,并弛緩胃肌,解除賁門及幽門部瘍攣,制止痙孿性咳嗽,以及因瀉藥而引起的腹絞痛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1年可采收2-3次,6月底地上部封垅時采收下部老葉,以利通風透光。7月收第2次留茬20cm左右。8月割下地上部分并挖根。分別曬干或60℃低溫烘干備用。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淺綠色或淺棕綠色。草酸鈣砂晶甚多,直徑3-10μm,含砂晶細胞中有的可見簇晶,直徑15-28μm。葉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具角質條紋;氣孔不等式。腺毛頭部單細胞、柄2-4細胞或頭部5-6細胞、柄單細胞。淀粉粒稀少,直徑8-26μm。具緣紋孔導管和網紋導管,直徑24-40μm。亦可見木纖維、波狀彎曲的種皮石細胞與花粉粒等。
2、取本品粉末4g,加乙醇15ml,振搖15分鐘。濾過,濾液蒸干,加硫酸溶液(1→100)2ml,攪拌后濾過,濾液加氨試液使呈堿性,再用三氯甲烷2ml振搖提取,分取三氯甲烷液,蒸干,殘渣顯托烷生物堿類(通則0301)的鑒別反應。
3、取本品粉末2g,加濃氨試液2ml,混勻,再加三氯甲烷25ml,搖勻,放置過夜,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三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硫酸阿托品對照品、氫溴酸東莨菪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4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濃氨試液(17∶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1、根:圓柱形,稍扭曲,直徑5-15mm,表面淺灰棕色,具縱皺紋,偶有支根痕。老根較硬,木質;細根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狹,灰白色,木部寬廣,棕黃色,形成層環紋明顯。氣微,味苦,辛。
2、莖:扁圓柱形,直徑3-6mm,表面黃綠色,有細縱皺紋,皮孔點狀,稀疏分布,斷面中空,嫩莖有毛。葉互生,常大小兩片集生于一處,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廣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22cm,寬3.5-11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表面黃綠色至深棕色,兩面均有少數毛茸,沿葉脈處較多,用擴大鏡檢視葉面,有時可見淺色砂晶細胞小點;葉柄長0.5-4cm。質薄而脆。葉腋常有花或幼果。花長2.5-3.5cm,花萼5裂,花冠近鐘形,5裂,暗紫色或暗黃色。漿果球形,綠色或棕色,直徑5-8mm,具長梗;種子多數,扁腎形。氣微,味微苦、辛。
以葉完整、嫩莖多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1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