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螞蝗,中藥名。為豆科植物餓螞蝗DesmodiummultiflorumDC.的全株。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于脘腹疼痛,小兒疳積,婦女干血癆,腰扭傷,創傷,尿道炎,腮腺炎,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餓螞蝗別名
細風帶、山角豆、紅掌草、山豆根、爛豆樹、大紅袍、山螞蟥、粘身草、胃痛草、吊馬花、紫藤小槐花、野黃豆性味歸經
味甘、苦,性涼。歸脾、胃、肝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主治 脘腹疼痛,小兒疳積,婦女干血癆,腰扭傷,創傷,尿道炎,腮腺炎,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取汁涂。相關論述1、《貴州草藥》:“補虛弱,活血,鎮痛。”
2、《廣西中草藥》:“消食止痛,解蛇毒。治胃痛,小兒疳積,毒蛇咬傷。”
3、《福建藥物志》:“清熱利尿,解毒消腫,消食破積。治胃痛,小兒疳積,中暑,尿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毒蛇咬傷。”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療胃脘腹痛,小兒消化不良,中暑,尿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和蟲蛇咬傷等。相關配伍 治小兒疳積:餓螞蝗30g,和豬肉燉湯服。(《全國中草藥匯編》)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莖枝圓柱形,直徑約3mm,表面具縱棱。可見三出復葉,頂端小葉較大,長5.5-9cm,寬3.5-5cm,橢圓狀倒卵形,先端鈍或急尖,具硬尖,基部楔形,全緣,枯綠色,下表面具柔毛,質脆。有時可見總狀花序或莢果,莢果長1.5-2.4cm,腹縫線具縊縮,背縫線深波狀,有4-7節,表面密被褐色絹狀毛。氣微,具豆腥氣。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1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