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參,中藥名。為馬齒莧科土人參屬植物櫨蘭Talinumpaniculatum(Jacq.)Gaertn.的根。櫨蘭,在我國中部和南部均有栽植。具有補氣潤肺,止咳,調經之功效。主治氣虛勞倦,食少,泄瀉,肺癆咳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不調,帶下,產婦乳汁不足。
中文名稱
土人參別名
參草、土高麗參、假人參《中國藥用植物志》,土洋參《貴州民間方藥集》,土參、紫人參《福建民間草藥》,瓦坑頭《廣西中藥志》,福參《閩南民間草藥》,土紅參《閩東本草》,飛來參(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性味歸經
味甘、淡,性平。入脾、肺、腎經毒性
無毒(《中國常用中草藥圖典》)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功效作用
功能 補氣潤肺,止咳,調經。主治 氣虛勞倦,食少,泄瀉,肺癆咳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不調,帶下,產婦乳汁不足。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搗敷。注意事項中陽衰微,寒濕困脾者慎服;忌食酸辣、芥菜、濃茶。
孕婦慎服。
藥理作用1、抗脂質過氧化物作用。
2、抗應激作用。
3、促進小腸蠕動作用。
相關論述1、《滇南本草》:“補虛損勞疾,婦人服之補血。”
2、《四川中藥志》1950年版:“補氣血,充乳汁,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勞倦乏力,土人參15~30g,或加墨魚干1只,灑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2、治脾虛泄瀉,土人參15~30g,大棗15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3、治虛勞咳嗽,土洋參、隔山橇、通花根、冰糖。燉雞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8-9月采挖后,洗凈,除去細根,曬干或刮去表皮,蒸熟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圓錐形或長紡錘形,分枝或不分枝。長7~15㎝,直徑0.7~1.7㎝。頂端具木質莖殘基。表面灰黑色,有縱皺紋及點狀突起的須根痕。除去栓皮并經蒸煮后表面為灰黃色半透明狀。有點狀須根痕及縱皺紋,隱約可見內部縱走的維管束。質堅硬,難折斷。折斷面,未加工的平坦,已加工的呈角質狀,中央常有大空腔。氣微,味淡、微有粘滑感。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1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