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門冬,中藥名。為百合科沿階草屬植物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或沿階草Ophiopogon bodinieri Levl.的塊根。麥冬分布于華東、中南及河北、陜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浙江、四川、廣西有大量栽培;沿階草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江蘇、江西、河南、湖北、廣西等地。具有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之功效。常用于肺燥干咳,肺癰,陰虛勞嗽,津傷口渴,消渴,心煩失眠,咽喉疼痛,腸燥便秘,血熱吐衄。
中文名稱
麥門冬拉丁文名
Radix Ophiopogonis別名
虋冬、不死藥、禹余糧性味歸經
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主治用于肺燥干咳,肺癰,陰虛勞嗽,津傷口渴,消渴,心煩失眠,咽喉疼痛,腸燥便秘,血熱吐衄。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膏。外用:適量,研末調敷;煎湯涂;或鮮品搗汁搽。
禁忌1、中藥配伍禁忌:惡款冬花;畏苦參、青葙子。
2、飲食禁忌:畏木耳;忌鯉魚、鯽魚;惡苦瓜。
注意事項虛寒泄瀉、濕濁中阻、風寒或寒痰咳喘者均禁服。
化學成分含甾體皂苷,各種類型的多聚糖、高異黃酮類化合物,以及單萜糖苷色原酮等多種類型的化合物。其中甾體皂苷有麥門冬皂苷A、B、C、D,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及葡萄糖苷等;糖類中葡萄糖含量為9.1%,D-半乳糖6.7%,蔗糖48%,其他寡糖56.7%;高異黃酮類有甲基沿階草酮甲、乙,甲基麥門冬酮甲、乙,麥門冬酮甲、乙,異麥門冬酮甲等。
藥理作用1、抗休克作用:麥門冬注射液靜注有改善左心室的功效與抗休克的作用。
2、抗缺氧作用:麥門冬水煎液25克/千克腹腔注射或麥門冬多糖20毫克/千克腹腔注射有抗缺氧的作用。
3、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麥門冬注射液能顯著提高心肌收縮力和心臟泵功能。麥門冬總皂苷和總氨基酸小劑量可使心肌收縮力增加,冠脈血量增加,大劑量則抑制心肌,減少冠脈流量,但二者對心率無影響。麥門冬注射液對心肌具有保護和抗實驗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4、抗菌作用:麥門冬粉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杄菌、大腸桿菌及傷寒桿菌等有抑制作用。50%麥門冬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
5、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麥門冬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6、對血糖的影響:50%麥門冬煎劑能升高血糖,但麥門冬的水、醇提取物0.2g/kg,則有降血糖的作用。
7、抗脂質過氧化作用:麥門冬水提物和醇提取物對肝微粒體脂質過氧化有對抗作用。
8、對消化系統的影響:麥門冬口服液對胃腸道具有推進作用。
9、此外,麥門冬尚有一定的鎮靜、抗驚厥等作用。
相關論述1、《別錄》:麥門冬葉如韭,冬夏長生。生函谷川谷及堤坂肥土石間久廢處。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根,陰干。
2、《本草衍義》:麥門冬,根上子也。治心肺虛熱,并虛癆客熱,亦可取苗作熟水飲。
3、《本草綱目》:古人惟用野生者。后世所用多是種蒔而成。其法:四月初采根,于黑壤肥沙地栽之。每年六月、九月、十一月三次上糞及耘灌。夏至前一日取根,洗曬收之。其子亦可種,但成遲爾。浙中來者甚良。其葉似韭而多縱文且堅韌為異。
4、《游宦紀聞》:麥冬去心,古法湯泡少時,則易去,今只以銀石銚火上微烙,隨手浙剝,極易為力,又不為湯漬去藥味。
5、《三農紀》:植藝:春采根,植黑沙土,相去三四寸一窠。有草褥之。令土松,每歲以糞水洗三次,或壅餅末,根可大。秋末采之,留珠去須,微蒸曬干。
6、《品匯精要》:性平,泄緩,氣厚于味,陽中微陰。臭朽。
7、《本經》:主心腹結氣,腸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饑。
8、《別錄》:(主)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干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谷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燥傷肺胃陰分,或熱或咳者:沙參三錢,麥冬三錢,玉竹二錢,生甘草一錢,冬桑葉一錢五分,扁豆一錢五分,花粉一錢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溫病條辨》沙參麥冬湯)
2、治肺燥咳嗽:麥冬15g,桑白皮15g。水煎服。(《新編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肺癰涕唾涎沫,吐膿如粥:麥門冬(去心,焙)二兩,桔梗(去蘆頭)五兩,甘草(炙,銼)三分。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青蒿心葉十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稍輕者粥飲調下亦得。(《圣濟總錄》麥門冬湯)
4、治虛勞口干:麥門冬二兩(末),大棗(去核)。
相關配伍1、麥門冬配桑葉:麥門冬甘寒質潤,長于清熱養陰,潤肺止咳;桑葉甘寒質輕,善于涼散風熱,清肺止咳。兩藥配伍,可增強涼散風熱,清熱養陰,潤肺止咳的作用。適用于燥熱傷肺,干咳痰黏,肺腎陰虛,勞嗽咯血等。
2、麥門冬配澤瀉:麥門冬具有益胃生津止渴的作用;澤瀉具有利水滲濕瀉熱的功效。兩藥配伍,具有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的作用。適用于消渴不止,煩渴引飲,小便數,四肢無力者。
3、麥門冬配黃柏:麥門冬長于養陰潤肺;黃柏善于清火退熱。兩藥配伍,可增強滋陰降火的作用。適用于陰虛火旺咳嗽,午后為甚者。
4、麥門冬配五味子:麥門冬長于養陰潤肺;五味子善于斂肺止咳。兩藥配伍,可增強養陰潤肺,斂肺止咳的作用。適用于陰虛燥咳較重,少動則喘,咳嗽吐痰不已,皮膚不澤等。
5、麥門冬配玄參:麥門冬長于養陰潤肺;玄參善于養陰潤燥。兩藥配伍,可增強滋陰潤燥的作用。適用于肺陰不足而致喉癢,咳嗽無痰,口渴咽干等。
6、麥門冬配桔梗:麥門冬長于清熱養陰,潤肺止咳;桔梗善于宣開肺氣,化痰利氣。兩藥配伍,可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適用于燥咳初起,咽干口燥,咳嗽不已,痰黏難咯者。
7、麥門冬配黃芪:麥門冬長于養陰潤肺而止咳;黃芪善于補氣升陽而固表。兩藥配伍,可增強補氣養陰,潤肺止咳的作用。適用于勞嗽咳血,氣陰兩傷,四肢倦怠,腰膝無力等。
8、麥門冬配知母:麥門冬長于養陰潤肺;知母善于滋陰清熱。兩藥配伍,可增強清熱潤肺,滋陰止咳的作用。適用于燥熱傷肺,咳嗽喘逆,痰黏難咯,胸中煩滿等。
9、麥門冬配蒲黃:麥門冬長于養陰清熱;蒲黃善于化瘀止血。兩藥配伍,具有養陰清熱,化瘀止血的作用。適用于陰虛火旺,損傷鼻絡而見鼻衄時作者及陰虛血熱鼻衄日久,反復發作不止者。
10、麥門冬配柏子仁:麥門冬甘寒,入心經,具有清心除煩,安神定悸的作用;柏子仁甘平,入心經,具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的功效。兩藥合用,增強了清心除煩,養心安神的功效。適用于陰虛火旺,心腎不交,心煩失眠,驚悸神疲,夢遺健忘等。
鑒別用藥1、沙參與麥門冬:兩者均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皆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之功,同治肺熱燥咳,胃陰不足之證。然沙參以養陰清熱見長,北沙參滋陰作用強,南沙參兼能祛痰、益氣,治陰虛勞嗽,外感熱病或久病胃陰被傷之口干舌燥之證。麥門冬又入心經,長于養陰潤肺,清心除煩,兼潤腸,治肺熱燥咳痰黏,陰虛火旺、心腎不交之心煩失眠,腸燥便秘。
2、百合與麥門冬:兩者均源于百合科,味甘性微寒,歸肺、心經,皆能養陰、潤肺、清心,同治肺熱燥咳、陰虛勞嗽及心煩不眠等。然百合長于潤肺止咳,且能清心安神,治肺虛久咳、虛煩驚悸、失眠多夢。麥門冬味微苦,長于清心除煩,又能益胃生津,治陰虛有熱或溫病熱入心營之心煩不眠,溫熱病或久病胃陰被傷之口干舌燥;兼能潤腸,治腸燥便秘。
3、知母與麥門冬:兩者均源于百合科,味苦甘性寒,歸肺、胃經,皆能滋陰潤燥,潤腸通便,同治肺熱燥咳、陰虛勞嗽、陰虛消渴、腸燥便秘。然知母又入腎經,以清熱瀉火見長,善治肺胃氣分實熱之壯熱、煩渴、脈洪大。麥門冬又歸心經,偏于養陰潤肺,益胃生津,兼能清心除煩,用于陰虛火旺、心腎不交之心煩失眠或熱病心煩不寐。
4、生地黃與麥門冬:兩者均味甘苦性寒,入心經,皆能養陰生津,同治熱病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然生地黃歸肝、腎經,為清熱涼血之良藥,善治熱入營血、口干舌絳,血熱妄行、斑疹吐衄。麥門冬歸肺、胃經,長于養陰潤肺,益胃生津,兼可清心除煩,用于肺燥干咳痰黏、陰虛火旺、心腎不交之心煩失眠及熱病心煩不寐。
相關藥品養陰清肺膏(糖漿、口服液,丸)、二冬膏、滋心陰口服液(顆粒、膠囊)、芪冬頤心口服液、陰虛胃痛顆粒(片)。
相關方劑麥門冬湯(《金匱要略》)、玉女煎(《景岳全書》)、增液湯(《溫病條辨》)、養陰清肺湯(《重樓玉鑰》)。
附注湖北麥冬Liriopespicata(Thunb.)Lour.var.proliferaY.T.Ma栽培于漢水流域的襄陽、谷城、老河口等縣。由于湖北麥冬栽培年限短,單產高于川杭麥冬,已成商品。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四川在栽后第2年4月下旬收獲,浙江在第3年或第4年收獲。選晴天挖取麥冬,抖去泥土,切下塊根和須根,洗凈泥土,曬干水氣后,揉搓,再曬,再搓,反復4-5次,直到去盡須根后,干燥即得。浙江是將洗凈的塊根曬3-5d,放在蘿筐內悶放2-3d,再翻曬3-5d,剪去須根,曬干或鮮用。
炮制方法1、麥門冬:取凈麥門冬用清水浸泡,撈出,潤透,抽去心,洗凈,曬干;或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或洗凈,潤透,軋扁,干燥。
2、朱麥門冬:取凈麥門冬,噴清水少許,微潤,加朱砂細粉,拌勻,取出晾干。每麥門冬100kg,用朱砂粉2kg。朱拌麥門冬能增強寧心定驚作用。
3、炒麥門冬:取凈麥門冬,用文火炒至微焦;或炒至脹胖隆起,取出放涼。
4、米炒麥門冬:將米撒入鍋內,待冒煙時,投入凈麥門冬,用文火炒至米呈焦黃色,麥門冬呈黃色或微顯焦斑為度,取出,篩去焦米,放涼。每麥門冬100kg,用米12kg。
5、炙麥門冬:取煉蜜置鍋內,加適量開水稀釋后,加熱至沸,投入凈麥門冬,用文火炒至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麥門冬100kg,用煉蜜12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朱麥門冬、炒麥門冬、米炒麥門冬、炙麥門冬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麥冬(浙麥冬):塊根紡錘形,長1.5-3.5cm,中部直徑3-7mm。表面土黃色或黃白色,有較深的不規則細縱紋,有時一端有細小中柱外露。質韌,斷面類白色,中央有細小圓形中柱,新鮮時可抽出。氣微香,味微甘、澀,嚼之微有粘性。
2、川麥冬:塊根較短小,表面乳白色。質較堅硬,香氣小,味淡,少粘性。
3、沿階草:塊根紡錘形,長0.8-2cm,中部直徑2-4mm。表面有細縱紋。斷面黃白色,中柱細小。味淡。以肥大、淡黃白色、半透明、質柔、嚼之有粘性者為佳。
飲片性狀1、麥門冬:為扁紡錘形,兩端略尖,長15-35mm,直徑3-7mm。表面黃白色,有細縱紋,質柔韌。斷面黃白色,半透明,中柱細小,淡黃色。氣微香,味甜微苦。
2、朱麥門冬:形如麥門冬,外被朱砂細粉。
3、炒麥門冬:形如麥門冬,表面黃白色,或全體膨脹隆起。
4、米炒麥門冬:形如麥門冬,表面黃色或略顯焦斑。
5、炙麥門冬:形如麥門冬,表面老黃色,氣香,味甜。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2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