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柏枝,中藥名。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moellendorfiiHieron.的全草。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及陜西、甘肅。具有止血,清熱,利濕之功效。常用于肺熱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痔瘡出血,外傷出血,發熱,小兒驚風,濕熱黃疸,淋病,水腫,水火燙傷。
中文名稱
地柏枝別名
地柏、巖柏草、石柏、山扁柏、細葉狼雞、紅雞草、并草、垟柏、發治草、孔雀毛、高腳紅蘿卜、夾韋草、土黃連、石金花、帥石草、石掌柏、巖柏枝、四葉菜、巖花、石松柏、千步還陽、百葉草、百葉卷柏、傷寒草、曲蘭草性味歸經
味辛、微甘,性平。歸肝、膽、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止血,清熱,利濕。主治 用于肺熱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痔瘡出血,外傷出血,發熱,小兒驚風,濕熱黃疸,淋病,水腫,水火燙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可用至60g。外用:適量,研末敷;或鮮品搗敷。藥理作用 凝血作用。相關論述1、《本草圖經》:“主臟毒下血。”
2、《草木便方》:“止血,通經脈,鎮心除煩,安五臟。治下血,崩淋,刀斧損傷。”
3、《分類草藥性》:“治痔瘡出血,解熱毒,并治咳嗽,湯火傷。”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肺熱咳血:地柏枝、豬鬃草各30g。水煎調白糖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2、治肺癆咳血及浮腫:巖柏枝、地柏枝、側柏各9g。折耳根30g。煨水服。(《貴州草藥》)
3、治臟毒下血:地柏枝與黃芪等分,末之。米飲服二錢。(《本草圖經》)
4、治跌撲重傷:巖柏枝、鳳尾草根、豬鬃草根、腎蕨各15g,抱石蓮3g。煨水服,用酒為引。(《貴州草藥》)
5、治哮喘:石柏45g,鐵角蕨根30g,豬肝、蜜糖各60g。水煎燉,服湯食肝。(《江西草藥》)
6、治頭暈目眩:每500g茶葉中放(巖柏葉)30g,泡茶常服。(《陜西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月(大暑前后)拔取全草,抖凈根部泥沙,洗凈,鮮用或曬干。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凈,稍晾,切段,干燥。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莖灰棕色,屈曲,根自其左右發出,纖細,具根毛。莖禾稈色或基部稍帶紅色,高10-40cm,徑1.5-2mm,下部不分枝,疏生鉆狀三角形葉,貼伏于上,上部分枝羽狀,全形呈卵狀三角形。葉多扭曲皺縮,上表面淡綠色,背面灰綠色,二型,枝上兩側的葉為卵狀披針形,大小近于莖上葉,貼生小枝中央的葉形較小,卵圓形,先端尖。孢子囊穗少見。莖質柔韌,不易折斷;葉質脆,易碎。氣微,味淡。以體整、色綠,無泥雜者為佳。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2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