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蓼,中藥名。為柳葉菜科植物丁香蓼LudwigiaprostrataRoxb.的全草。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化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目赤腫痛,濕熱瀉痢,黃疸,淋痛,水腫,帶下,吐血,尿血,腸風便血,疔腫,疥瘡,跌打傷腫,外傷出血,蛇蟲、狂犬咬傷。
中文名稱
丁香蓼別名
丁子蓼、紅豇豆、喇叭草、水冬瓜、水丁香、水苴仔、水黃麻、水楊柳、田蓼草、紅麻草、銀仙草、田痞草、水蓬砂、水油麻、山鼠瓜、水硼砂。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化瘀止血。
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目赤腫痛,濕熱瀉痢,黃疸,淋痛,水腫,帶下,吐血,尿血,腸風便血,疔腫,疥瘡,跌打傷腫,外傷出血,蛇蟲、狂犬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藥理作用丁香蓼水提取物去除鞣質后分離得到沒食子酸和訶子次酸三乙酯,體外抗菌試驗證實對宋內、舒氏、鮑氏、志賀等痢疾桿菌及金葡球菌、綠膿桿菌等有較好的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1、《中國藥用植物志》:“治紅白痢疾。”
2、《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消脹。治水腫,小便淋瀝。”
3、《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破血生新。治吐血,黃疸,小兒水積及火疔。”
4、《湖南藥物志》:“治目翳,蛇蟲咬傷,外傷出血。”
5、《江蘇藥材志》:“治小便不通。”6、《福建中草藥》:“治濕熱腹瀉。”
7、《貴州草藥》:“清熱止咳。治火咳。”
8、《廣西本草選編》:“止血,治石淋。”
9、《福建藥物志》:“治急性腎炎,肝炎,狂犬咬傷。”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火咳:銀仙草12g,水白菊花9g。煨水服。(《貴州草藥》)
2、治痢疾:銀仙草、地馬蜂根各15g。煨水沖紅糖。(《貴州草藥》)
3、治水腫:(丁香蓼)全草30g。酌加水煎,加些冰糖,飯前服,日2次。(《福建民間草藥》)
4、治狂犬咬傷:鮮丁香蓼500g。搗爛加酒60ml,絞汁,服至嘔吐為止。將渣調紅糖和豆腐敷傷部。(《福建藥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季結果時采收,切段,鮮用或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全株較光滑。主根明顯,長圓錐形多分枝。莖直徑0.2-0.8cm,莖下部節上多須狀根;上部多分枝,有棱角約5條,暗紫色或棕綠色,易折斷,斷面灰白色,中空。單葉互生,多皺縮,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針形,全緣,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長4-7cm,寬1-2cm。花1-2朵,腋生,無梗。花萼、花瓣均4裂,萼宿存,花瓣橢圓形,先端鈍圓。蒴果條狀四棱形,直立或彎曲,紫紅色,先端具宿萼。種子細小,光滑,棕黃色。氣微,味咸,微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2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