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常山,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ClerodendrumyunnanenseHuexHand.Mazz.的根、莖、葉。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具有祛風,利濕,行氣之功效。常用于風濕痹痛,水腫尿少,胸腹脹痛。
中文名稱
滇常山別名
烏藥、臭牡丹、臭茉莉、大臭牡丹、矮桐子、滇赪桐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溫。歸肺、膀胱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利濕,行氣。主治 風濕痹痛,水腫尿少,胸腹脹痛。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相關論述1、《滇南本草》:“消胸膈臌脹,下氣,利小便,消水腫,止氣逆腹痛。”
2、《云南中草藥》:“祛風活血,清利濕熱。主治胸腹脹滿,氣逆腹痛,水腫,風濕關節炎,腰腿痛,傷寒高燒,鼻衄,高血壓,痔瘡,脫肛。”
3、《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止痛,降血壓。”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滇常山根30-60g。煎服。(《云南中草藥選》)
2、治高血壓:滇常山根15-30g。水煎去渣,加米酒煮雞蛋1個,內服。(《云南中草藥選》)
附注 除本種藥材稱臭牡丹、臭茉莉外,同科植物臭牡丹、石仙桃、臭茉莉也稱“臭茉莉”,它們功效相似,注意區別。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洗凈,切片,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莖多切成斜片。老莖直徑1.5-2cm,皮暗紅色,具縱裂痕,皮孔不明顯,斷面木部微黃色,髓部較大,白色;幼枝皮黃綠色,有銹色毛茸,外皮不易剝離,斷面髓部直徑約3mm。葉對生,皺縮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寬卵形,長4-14cm,寬4.5-12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截形,全緣或略呈波狀,或有疏鋸齒,兩面有短柔毛;葉柄密被短毛茸。葉氣臭,味辛、微苦。以枝嫩、葉色綠者為佳。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3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