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莽草,中藥名。為蓼科植物頭花蓼PolygonumcapitatumBuch.-Ham.exD.Don的全草。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及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痢疾,腎盂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風濕痛,跌打損傷,痄腮,瘡瘍,濕疹。
中文名稱
石莽草別名
省訂草、紅巖花葉、雷公須、火眼丹、水繡球、草石椒、滿地紅、四季紅、火溜草、紅花地丁、繡球草、驚風草、小紅草、小銅草、太陽草、石辣蓼、太陽花、省丁草、銅礦草、青影子、小紅蓼、小紅藤、骨蟲草、沙灘子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涼。歸腎、膀胱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活血止痛。主治 用于痢疾,腎盂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風濕痛,跌打損傷,痄腮,瘡瘍,濕疹。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涂。注意事項 孕婦及無實熱者忌用。藥理作用1、抗感染作用。
2、解熱作用。
3、其他作用,無利尿作用。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涼血。主治泌尿系統感染,腹瀉,血尿。”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痢疾:石莽草60g,水煎。每日分2次服。(《廣西中草藥》)
2、治血尿,膀胱炎:鮮太陽草30g,水煎服。若血止仍尿痛則加背蛇粉4.5g,水煎服。(《云南中草藥》)
3、治腎盂腎炎,尿道結石,跌打損傷:頭花蓼15-30g。煎服。(《云南中草藥選》)
4、治跌打瘀腫:石莽草打爛,酒炒外敷。
5、治風濕痛:石莽草煎水熏洗。(4-5方出自《廣西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曬干或鮮用。炮制方法 原生藥,去凈雜質,洗凈,潤軟,切段,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莖圓柱形,紅褐色,節處略膨大并有柔毛,斷面中空。葉互生,多皺縮,展平后呈橢圓形,長1.5-3cm,寬l-2cm,先端鈍尖,基部楔形,全緣,具紅色緣毛,上面綠色,常有人字形紅暈,下面綠色帶紫紅色,兩面均被褐色疏柔毛;葉柄短或近無柄;托葉銷筒狀,膜質,基都有草質耳狀片。花序頭狀,頂生或腋生;花被5裂;雄蕊8。瘦果卵形,具3棱,黑色。氣微,味微苦、澀。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3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