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硫酸銅,又名膽礬。為硫酸鹽類膽礬族礦物膽礬的晶體,或為硫酸作用于銅而制成的含水硫酸銅結晶。由含銅硫化物氧化分解形成的次生礦物,可與藍銅礦(扁青)、孔雀石(綠青)等礦物共生。分布于我國西北等氣候干燥地區銅礦床的氧化帶中。具有涌吐,解毒,去腐之功效。常用于中風,癲癇,喉痹,喉風,痰涎壅塞,牙疳,口瘡,爛弦風眼,痔瘡,腫毒。
中文名稱
五水硫酸銅性味歸經
味酸、辛,性寒。歸肝、膽經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礦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涌吐,解毒,去腐。
主治用于中風,癲癇,喉痹,喉風,痰涎壅塞,牙疳,口瘡,爛弦風眼,痔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溫湯化,0.3-0.6g;催吐,限服1次;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或水溶化洗;或0.5%水溶液點眼。
注意事項~本品無論內服外用都應控制劑量,不宜過量或久服,體虛者禁服,嚴防中毒。中毒表現為口中有金屬澀味,咽干,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吐出物或排泄物呈藍綠色,頭暈頭痛,眼花,疲乏,面色蒼黃,黃疸,血壓下降,心動過速,呼吸困難,少尿無尿,多因腎功效衰竭而死亡。~
藥理作用1、利膽作用;
2、催吐作用;
3、腐蝕作用;
4、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論膽礬治喉疾之機理及宜忌:劉若金:“喉痹一證,用之亦宜審處。樓全善有云:喉痹惡寒者,皆是寒折熱,寒閉于外,熱郁于內,切忌膽礬酸寒等劑點喉,反使其陽郁不伸,為患反劇。若然,則此味宜于喉閉及纏喉風者,乃治陰不能蓄陽之痹,是為風淫,屬不惡寒之喉痹也。其不宜者,乃不治陽不能達陰之痹,是為風虛,正屬惡寒之喉痹,正全善所謂切忌者也。蓋此味在李時珍云入手少陽,能散風木相火,故其治上壅之風痰及喉痹、鼠漏,皆少陽相火之為患也。如惡寒之喉痹,原因郁熱,非屬相火,宜消陰伸陽,不宜收陽助陰。投劑者可得鹵莽乎哉。”(《本草述》)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酒面熱盛,咽喉腫結閉塞:鴨嘴膽礬半錢,全蝎二個。上為末。以雞羽蘸藥入喉中,須臾,破開聲出,次用生青荷研細,井水調下。喉吐出毒涎即愈,未吐再服。(《直指方》膽礬散)
2、治喉內結核不消:石膽、硇砂研細。每用竹筒吹之,或以箸頭蘸之。(《普濟方》保安散)
3、治口瘡、喉閉、乳蛾:膽礬一錢,熊膽一錢,廣木香三分。通為細末,以木鱉子一個,去殼,磨井水,以鵝翎蘸藥敷。(《攝生眾妙方》)
4、治口舌生瘡:膽礬一分,干蟾一分(炙)。共研為末。每取小豆大,摻在瘡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口,水盡為度。(《圣惠方》)
5、治眼生膚翳,目赤痛,癢澀:石膽半兩,石鹽一兩,朱砂一兩,鹽綠半兩,龍腦一分,膩粉一錢。上為細末。每以銅箸頭取如小豆大,點目中,一日三四次。(《圣惠方》石膽散)
6、治熱眼及有膿之眼目:膽礬二分,水二合。調勻貯之。(《眼科錦囊》石膽水)
7、治百蟲入耳:膽礬末和醋灌之。(《千金要方》)
8、治甲疽:石膽一兩,于火上燒令煙盡,碎研末。傅瘡上,不過四五度,立瘥。(《梅師集驗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可于銅礦中挖得,選擇藍色、有玻璃光澤之結晶即可。又常存于礦水,蒸去水分即得。人工制造者,可用硫酸作用于銅片或氧化銅而制得。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搗成碎塊。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防風化。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呈不規則斜方扁塊狀、棱柱狀。表面不平坦,有的面具縱向纖維狀紋理。藍色或淡藍色;條痕白色或淡藍色。半透明至透明。玻璃樣光澤。體較輕,硬度近于指甲;質脆,易砸碎。氣無,味澀。
以塊大、色深藍、透明、質脆、無雜質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4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