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參,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云南茜草Rubiayunnanensis(Franch.)Diels的根。具有活血舒筋,祛瘀生新,調(diào)養(yǎng)氣血的功效。主治風濕疼痛,跌打損傷,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帶下,產(chǎn)后關節(jié)痛,肺癆咳血,頭暈失眠,貧血。
中文名稱
小紅參拉丁文名
RadixRubiaeYunnanensis別名
滇紫參、小活血、小紅藥、小舒筋性味歸經(jīng)
味甘、微苦,性溫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舒筋,祛瘀生新,調(diào)養(yǎng)氣血。主治 風濕疼痛,跌打損傷,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帶下,產(chǎn)后關節(jié)痛,肺癆咳血,頭暈失眠,貧血。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
化學成分根含有蒽醌甙類成分:2-甲基-1,3,6-三羥基-9,10-蒽醌-3-O-(6′-O-乙酰基)-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甙,2-甲基-1,3,6-三羥基-9,10-蒽醌-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甙,2-甲基-1,6-二羥基蒽醌-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還含茜根酸;三個喬木烷型三萜成分:茜草喬木醇A、G,茜草喬木酮A。另含一具抗癌活性的新成分,命名為環(huán)己肽甙RY-1及其甙元RA-V。
藥理作用1、抗腫瘤作用:小鼠腹腔植入S180腹水癌細胞后,腹腔注射小紅參乙醇提取物100mg/(kg·d)、200mg/(kg·d),連續(xù)5d,對癌細胞的增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劑量增至250mg/(kg·d),連續(xù)15d,能顯著延長荷瘤小鼠的存活時間,并提高動物存活數(shù)的2.8倍。灌胃給予125mg/(kg·d)、250mg/(kg·d),連續(xù)10d,對皮下移植的S180小鼠也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并顯著增加體重。腹腔給予小紅參提取物200mg/kg的荷瘤小鼠的腹水上清液,對體外P388和L1210集落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有報道,從云南茜草根中分離得到1個具有抗癌活性的環(huán)己肽配糖體新成分,經(jīng)抗腫瘤試驗表明,該成分對P388白血病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2、升白細胞作用:腹腔注射水提醇沉小紅參混懸液0.84g(生藥)/kg、1.26g(生藥)/kg,對環(huán)磷酰胺引起的小鼠白細胞降低,有顯著的升高白細胞作用,其作用較茜草強。
3、其他作用:腹腔給予水提醇沉提取物,能顯著促進小鼠呼吸道酚紅的分泌,呈祛痰作用,其作用強度與茜草相似。
毒理作用按簡化機率單位法測定小紅參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8.4±0.31g/kg;灌胃給藥的LD50為155±0.38g/kg。
相關論述《云南中草藥》:“溫經(jīng)通絡,調(diào)養(yǎng)氣血。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貧血。”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風濕跌打損傷疼痛:小紅參水煎服或泡酒服。
2、治內(nèi)傷吐血,痰中帶血:小紅參6g,葉下花6g。研末,水沖服或水煎服,紅糖為引。
3、治經(jīng)閉,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產(chǎn)后關節(jié)痛:小紅參90g。煮豬排骨(淡鹽)服食。
4、治肺結(jié)核:小紅參30g,小白及30g。研末,和蜂蜜90g蒸食,每日3次,2d服完。
5、治頭昏頭暈:小紅參、青洋參、大黑藥等分研末,蒸雞蛋兌紅糖、豬油吃。(1-5方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6、治貧血:(小紅參)鮮品30g。燉雞服。(《云南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冬季采挖,洗凈,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根莖短,節(jié)密。根細長圓柱形,微彎曲,少分枝,長7-20cm,直徑3-6mm,數(shù)條或10余條叢生于小根莖上。表面紅棕色,有細縱皺紋。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黃紅色或深紅色,易剝離,木部紅黃色。氣微,味甘、微苦。
以粗壯、色紅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4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