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白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三脈紫菀AsterageratoidesTurcz.[A.trineruiusD.Donsubsp.ageratoides(Turcz.)Griers.;A.trinerviusForbesetHemsl.]的全草或根。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具有清熱解毒,祛痰鎮咳,涼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感冒發熱,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肝炎,腸炎,痢疾,熱淋,血熱吐衄,癰腫疔毒,蛇蟲咬傷。
中文名稱
山白菊別名
野白菊、小雪花、白升麻、山馬蘭、三脈葉馬蘭、消食花、常年青、白花千里光、八月霜、八月白、白馬蘭、馬蘭、紅管藥。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涼。歸肺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祛痰鎮咳,涼血止血。主治 用于感冒發熱,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肝炎,腸炎,痢疾,熱淋,血熱吐衄,癰腫疔毒,蛇蟲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藥理作用1、鎮咳作用;
2、平喘作用;
3、祛痰作用;
4、抗菌與抗病毒作用。
相關論述1、《植物名實圖考》:“煎洗無名腫毒。”
2、《貴州民間藥物》:“解表除熱。治感冒風熱。”
3、《浙江民間常用藥物》:“清熱解毒,理氣止痛,涼血止血。治支氣管炎,扁桃體炎,乳腺炎,鼻衄,蘄蛇、蝮蛇咬傷。”
4、《內蒙古中草藥》:“清熱解毒,止咳,利尿,涼血止血。主治咽喉腫痛,慢性氣管炎,熱淋,黃疸型肝炎,目赤腫痛,吐血,鼻出血,癤腫及蛇咬傷。”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感冒發熱:山白菊根、一枝黃花各9g。煎水服。
2、治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山白菊30g。水煎服。(1-2方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熱淋,黃疸及無黃疸型肝炎:馬蘭90g。水煎服
。4、治火眼腫痛,風火牙痛:馬蘭根60g。水煎服。
5、治小兒腸炎,熱痢:馬蘭30g,馬齒莧、車前草各15g。水煎服。(3-5方出自《河南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扎把晾干。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凈,稍潤,切中段,干燥,篩去灰屑。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藥材性狀:根莖較粗壯,有多數棕黃色須根。莖圓柱形,直徑1-4mm,基部光滑或略有毛,有時稍帶淡褐色,下部莖呈暗紫色,上部莖多分枝,呈暗綠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中央有髓,黃白色。單葉互生,葉片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葉展平后呈長橢圓狀披針形,長2-12cm,寬2-5cm,灰綠色,邊緣具疏鋸齒,具明顯的離基三出脈,表面粗糙,背面網脈顯著。頭狀花序頂生,排列成傘房狀或圓錐狀,舌狀花白色,青紫色或淡紅色,管狀花黃色。瘦果橢圓形,冠毛污白色或褐色。氣微香,味稍苦。以葉多,帶花者為佳。
2、飲片性狀:根、莖、葉、花、果混合的段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4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