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靈仙葉,中藥名。為毛茛科鐵線蓮屬植物威靈仙ClematischinensisOsbeck的葉。植物威靈仙,分布于我國云南南部、貴州、四川、陜西南部、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福建、臺灣、江西、浙江、江蘇南部、安徽淮河以南。具有利咽,解毒,活血消腫之功效。主治咽喉腫痛,喉痹,喉蛾,鶴膝風,麥粒腫,結膜炎等。
中文名稱
威靈仙葉別名
白錢草葉、九里火葉、剪刀草葉、龍順菜葉、滿山草葉《湖南藥物志》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平。入胃、肺、膽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利咽,解毒,活血消腫。主治 咽喉腫痛,喉痹,喉蛾,鶴膝風,麥粒腫,結膜炎。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發泡,取鮮葉,適量,搗爛敷貼一定穴位,經30min左右,局部有輕度辣感時去掉藥物,約1d后局部起小水泡。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消炎解毒。主洽咽喉炎,急性扁挑體炎。”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療咽喉炎,鮮威靈仙葉,洗凈搗爛,布包絞汁。將4-5cm長消毒棉絨捻成條(適合患者鼻孔大小),一頭浸透威靈仙葉汁,塞入鼻孔,達上鼻道(左痛塞左,右痛塞右)。約4-6min,患者即流淚,打噴嚏,到30min左右,癥狀可顯著減輕,如未愈,須隔4-6h再用前法治療。(《全國中草藥匯編》)
2、治鶴膝風,威靈仙鮮葉,搗成泥狀,加入少量紅糖(如無嫩葉,可用干品水浸后搗爛),敷患側的內外膝眼,當有蟻行感時立即除去。(《痹證通論》)
3、治麥粒腫、結膜炎,取2.5cm×2.5cm膠布一塊,中央剪一黃豆大小孔,貼于患眼對側內關穴上,膠布小孔對準內關穴,以威靈仙鮮葉搗爛,捻成黃豆大一粒,置于小孔內,再覆蓋膠布一塊,約40min,敷藥處有輕度灼熱感時去藥,1d后可見水泡。勿使破損,經3d左右即治愈。[《新中醫》1972.(2-3):38]
4、治跌打損傷,威靈仙全草浸酒服。(《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葉,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鮮葉綠色,干后呈綠褐色,小葉多破碎。完整的葉片呈狹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3-7cm,寬1.5-3cm,先端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主脈3條。微呈革質。氣微,味淡。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4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