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釵,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小花鬼針草BidensparvifloraWilld.的全草。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及陜西、甘肅、河南等地。具有清熱,利尿,活血,解毒之功效。用于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腸炎腹瀉,小便澀痛,風濕痹痛,跌打瘀腫,癰疽瘡癤,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小鬼釵別名
鹿角草、山黃連、土黃連、不怕日草、小鬼叉手、鬼針草、鬼疙針、刺針草、細葉鬼針草、細葉刺針草、小刺叉、鍋叉草、一包針性味歸經
味苦、微甘,性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尿,活血,解毒。主治 用于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腸炎腹瀉,小便澀痛,風濕痹痛,跌打瘀腫,癰疽瘡癤,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藥理作用1、對消化系統作用。具有抗胃潰瘍,降低胃液酸度等作用。
2、毒性,無毒。
相關論述 《內蒙古中草藥》:“治腸炎腹瀉,闌尾炎,感冒發燒,跌打損傷及蟲蛇咬傷。”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用于治療感冒發燒,腸炎腹瀉,風濕性關節炎,闌尾炎,蛇咬傷,癰癤腫痛和小便澀痛等。相關配伍1、治咽喉痛:小花鬼針草15-30g。水煎服。
2、治急性胃腸炎,腹瀉:小花鬼針草30g。水煎服。(1-2方出自《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3、治小便疼痛:鮮山黃連每次30-60g。酌加冰糖煎服。
4、治下消手足酸軟無力:鮮山黃連30g,木本白椿根30g。合豬小肚燉服,連服4次。(3-4方出自《泉州本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間采收,鮮用或切段干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全長30-50cm,莖下部圓柱形,有縱條紋,中上部常為鈍四方形;表面暗褐色。單葉對生,完整葉展平后為二至三回羽狀分裂,小葉片條狀披針形,葉緣全緣稍向上反卷,上面被短柔毛,下面無毛或沿中脈被稀疏柔毛;上部葉互生,二回至一回羽裂。頭狀花序單生莖、枝端,花黃棕色。氣微,味微苦。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5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