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刀,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九節Psychotriarubra(Lour.)Poir.的嫩枝及葉。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白喉,痢疾,腸傷寒,瘡瘍腫毒,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山大刀拉丁文名
BulbusPsychotriaeRubrae別名
大丹葉、暗山公、暗山香、山大顏、吹筒管、刀斧傷、血絲羅傘、大退七、脂紅葉、刀傷木、火筒樹、大口唇、駁節蘭、金雞爪、大羅傘、散血丹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治 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白喉,痢疾,腸傷寒,瘡瘍腫毒,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用法用量內服:10-30g;或研末。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研末調敷;或搗敷。
化學成分含堆心菊靈和九節素及微量元素鐵、錳、銅、鋅等。
藥理作用從山大刀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出一種新的萘醌化合物九節素對體外人鼻咽癌(KB)紺胞呈現顯著的細胞毒性,ED50為3.0μg/ml。
相關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干水殺螆。”
2、《嶺南采藥錄》:“清熱去濕。熏洗痔瘡,煎涼荼多用之。”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接骨生肌。治感冒發熱,扁桃體炎,咽喉腫痛,白喉,風濕骨痛,腰肌勞損,胸中滯痛,跌打損傷,骨折,毒蛇咬傷,瘡瘍腫毒,久不收口的慢性潰瘍。”
4、《全國中草藥匯編》:“消腫拔毒。主治痢疾,腸傷寒,胃痛,葉外用治外傷出血。”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腸傷寒:山大顏根、葉曬干研粉。成人每次服2-3g(兒童0.5g),每日3次。
2、治下肢潰瘍:山大顏嫩葉,沸水燙過使葉較軟,如潰瘍面腐肉多,用葉背向潰瘍面貼;如潰瘍面干凈,用葉面向潰瘍面貼。每日早晚各換藥1次。(1-2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3、治刀傷出血:山大刀葉搗爛或研末敷。(《陸川本草》)
4、治瘡癤:大羅傘葉、土牛膝葉各適量。共搗爛,用酒調,冷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5、治骨折:山大刀根、葉研粉,酒醋調敷患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嫩枝、葉,曬干或鮮用。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葉皺縮或破碎。完整葉呈橢圓狀矩圓形,長8-20cm,先端尖或鈍,基部漸狹,上面暗紅色,下面淡紅色,側脈腋內可見簇生短柔毛;葉柄長可達2cm。質脆易碎。氣微,味淡。
以枝嫩、葉完整、色帶紅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6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