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飛揚草,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千根草EuphorbiathymifoliaL.的全草。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福建、臺灣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之功效。用于痢疾,腸炎,過敏性皮炎,濕疹,皮膚瘙癢,乳癰。
中文名稱
小飛揚草別名
飛楊草、痢子草、乳汁草、痢疾草、細葉飛揚草、小乳汁草性味歸經
味酸、澀、苦,性涼。歸脾、胃、大腸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利濕,止癢。主治 用于痢疾,腸炎,過敏性皮炎,濕疹,皮膚瘙癢,乳癰。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者30-60g),或搗汁煎。外用:搗敷或煎水洗。相關論述 《嶺南采藥志》:“內清濕熱,外解濕毒。”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血痢:小飛揚草30g。水煎服。
2、治小兒疳積:小飛揚草、地耳草、白花蛇舌草各10g,豬肝30g。水煎服。
3、治小兒腹瀉:小飛揚草、鐵掃帚、葉下珠、雞眼草各10g。水煎服。(1-3方出自《常用中草藥原色圖譜》)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干燥全草長約13cm左右,根小,莖細長,紅棕色,稍被毛,質稍韌,中空。葉對生,多皺縮,灰綠色或稍帶紫色。花序生于葉腋,花小,干縮。有的帶有三角形蒴果。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6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