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煙花,中藥名。為蕁麻科赤車屬植物吐煙花Pellioniarepens(Lour.)Merr.的全草。植物吐煙花,分布于我國云南南部及東南部、海南等地,越南、老撾、柬埔寨有分布。具有清熱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主治濕熱黃疸,腹水,失眠,健忘,過敏性皮炎,下肢潰瘍,瘡癤腫毒。
中文名稱
吐煙花別名
吐煙草《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性味歸經
味甘、微澀,性涼。入肝、心、脾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寧心安神。主治 濕熱黃疸,腹水,失眠,健忘,過敏性皮炎,下肢潰瘍,瘡癤腫毒。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水煎服。藥理作用 抑制拓撲異構酶Ⅱ活性作用。相關論述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
2、《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解毒利水。主治黃疸型肝炎,腹水。”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急、慢性肝炎,神經衰弱,吐煙花干品6~15g,鮮品30~6Og。水煎服。(《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過敏性皮炎,吐煙花煎水洗。(《常用中草藥手冊》)3、治下肢潰瘍及癤腫,吐煙花鮮品搗爛外敷。(《常用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蒸后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多纏繞扭曲。莖細長,暗紫色,節處可見纖細的不定根或合生的小托葉。葉有兩種,一種細小線形。一種較大,濕潤展平后呈斜卵形。長2~6cm,寬1~3cm,先端鈍圓,基部極不對稱,邊緣有波狀圓鋸齒,表面深綠色,見明顯而稠密的線狀條紋(鐘乳體),尤以邊緣處更密集,質脆。氣微,味微甘、澀。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7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