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須,中藥名。為桑科植物榕樹FicusmicrocarpaL.的氣生根。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散風熱,祛風濕,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流感,百日咳,麻疹不透,扁桃體炎,結膜炎,風濕骨痛,痧氣腹痛,久痢,胃痛,白帶,濕疹,陰癢,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榕須別名
半天吊、榕根須、吊風根、榕樹須、榕樹倒拋根、榕樹吊須、烏松、老公須、倒吊松根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性平。歸肺、脾、腎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散風熱,祛風濕,活血止痛。主治 用于流感,百日咳,麻疹不透,扁桃體炎,結膜炎,風濕骨痛,痧氣腹痛,久痢,胃痛,白帶,濕疹,陰癢,跌打損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碎酒炒敷或煎水洗。藥理作用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等有抑制作用。相關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浸酒飲,治傷散瘀;驗真假麻風,作茶飲。”
2、《藥性考》:“固齒。”
3、《嶺南草藥志》:“發(fā)汗散濕。”
4、《廣西中藥志》:“祛風濕,活血,止痛,清熱,解毒,利尿。治風濕骨痛,夾色傷寒,小便淋瀝。”
5、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發(fā)汗透疹。治流感,感冒,扁桃體炎,眼結膜炎,瘧疾,百日咳,麻疹不透。”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關節(jié)風濕痛以及腳筋緊張,屈伸不利:榕樹倒拋根合童便煎洗患處。(《泉州本草》)
2、治關節(jié)風濕痛:榕樹氣根60-120g。酒水煎服。或用氣根煎湯洗患處。(《福建中草藥》)
3、治跌打損傷:榕樹氣根60g,或加樟樹二重皮9-15g。水煎沖酒服。(《福建中草藥》)
4、治血淋:榕樹倒拋根鮮者45g(干者24g)。合冰糖燉服,每日1次,續(xù)服四、五次。(《泉州本草》)
5、治小便不通:榕樹吊須一把,沙糖、米酒各適量。水煎服。(《嶺南草藥志》)
6、治疝氣,子宮脫垂:榕樹干氣根30g,瘦豬肉適量。水燉服。(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7、止牙痛:榕根須,摘斷,入竹管內,將鹽塞滿,以泥封固。,火煅鍛存性為末,擦牙,搖動者亦堅。竹管不用。(《綱目拾遺》固齒羲復方)
8、治牙痛,能消腫止痛殺蟲:榕須,、皂角。煎水含之,冷則吐,吐則再含。(《嶺南采藥錄》)
9、治喉蛾:榕樹須180g。黑醋一湯碗,煎好,候溫含漱。(《嶺南草藥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割下氣生根,扎成小把,鮮用或曬干。炮制方法 酒寄生:把原藥揀凈切一寸節(jié),放入鍋內微炒,取出噴黃酒拌勻,曬干備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干燥氣生根呈木質細條狀,長1m左右,基部較粗,直徑4-8mm,末端漸細,多分枝,有時簇生6-7條支根。表面紅褐色,外皮多縱裂,有時剝落,皮孔灰白色,呈圓點狀或橢圓狀。質韌,皮部不易折斷,斷面木部棕色。氣微,味苦、澀。以條細、紅褐色者為佳。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7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