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栗子,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石栗Aleuritesmoluccana(L.)Willd.的成熟種子。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具有活血,潤腸之功效。用于閉經,腸燥便秘。
中文名稱
石栗子別名
海胡桃、黑桐油、油果、檢果性味歸經
味甘,性寒。歸肝、大腸經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潤腸。主治 用于閉經,腸燥便秘。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燒灰存性。外用:適量,搗敷。注意事項 本品性滑,孕婦禁服。生吃能令人嘔。藥理作用 油中的辛辣樹脂有致瀉作用。相關論述 《臺灣藥用植物志》:“種子油涂擦坐骨神經痛,種仁敷頭痛、發燒,潰瘍及關節腫大。此外,種子常用為緩瀉劑。”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跌打損傷疼痛:石栗子5個,川芎10g,豬排骨250g,煎服。(《骨傷中草藥與驗方》)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果熟是時采收,取出種子,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干燥種子,外有硬殼,呈不規則的扁圓形,徑約2-3cm,先端凸起稍尖,外表有黃白色白膜。除去薄膜,顯出黃綠色或棕褐色之木質堅硬種皮。表面凹凸不平,有淺縱溝,腹面有明顯的種臍,種脊明顯或模糊,種皮厚約2mm,內有白色種仁,極富油質,味甘而油膩。以個大、飽滿為佳。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7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