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散薯,中藥名。為防己科植物血散薯StephaniadielsianaY.C.Wu的塊根。分布于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瘡癰,胃痛,胃腸炎,牙痛,神經痛,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血散薯別名
金不換、一滴血、山烏龜、獨腳烏桕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肺、胃、肝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瘡癰,胃痛,胃腸炎,牙痛,神經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事項孕婦禁服。
藥理作用1、鎮痛和鎮靜作用。
2、肌松作用。
3、降血壓作用。
4、抗腫瘤作用。
5、其他作用:對大鼠輻射損傷所致白細胞減少有預防作用。
相關論述《中草藥原植物鑒別圖集》:“鮮金不換根適量,搗敷患處,用治毒蛇咬傷、瘡痛。”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黔桂千金藤注射液:神經肌肉阻滯藥,對橫紋肌有松弛作用。用作全身麻醉輔助藥。
相關配伍1、治胃、十二指腸潰瘍:血散薯研粉,每次6g,日2次,開水送服。(《實用中草藥原色圖譜》)
2、治急性腸胃炎:血散薯、金果欖、黃牛木各10g,煎服。(《實用中草藥原色圖譜》)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冬季采挖,洗凈,曬干。
炮制方法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藥材性狀:塊根略呈扁球形或球形,直徑6-13cm,頂端微凹陷,殘留莖基直徑5-7cm。表面深棕色,粗糙,有縱向突起的皮孔,長1-3mm。商品多為類圓形的橫切塊片,直徑3-7cm,厚2-5mm,略卷曲,切面可見維管束(三生構造)排列成3-4個同心環。氣微,味苦。
2、飲片性狀:為類圓形的橫切片,直徑3-7cm,厚2-5mm,略卷曲,切面灰黃色,有不規則皺紋,切面可見筋脈點排成3-4個同心環。氣微,味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8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