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蠟梅,中藥名。為蠟梅科蠟梅屬植物山蠟梅ChimonanthusnitensOliv.的葉。植物山蠟梅,分布于我國(guó)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具有祛風(fēng)解表,芳香化濕之功效。主治流感,中暑,慢性支氣管炎,濕困胸悶,蚊蟻叮咬。
中文名稱
山蠟梅別名
亮葉臘梅、毛山茶、巖馬桑、香風(fēng)茶、山蠟梅、臭臘梅、鐵筷子、小壩王、秋蠟梅、野蠟梅、雪里花、雞卵果(《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性味歸經(jīng)
味辛、微苦,性溫。入肺、脾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fēng)解表,芳香化濕。主治 流感,中暑,慢性支氣管炎,濕困胸悶,蚊蟻叮咬。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8g,含有揮發(fā)油,不宜久煎;或開水沖泡代茶。外用:適量,鮮品揉擦。注意事項(xiàng) ~用量過大,偶有惡心、上腹不適等不良反應(yīng),但停藥后即可消失。~藥理作用1、鎮(zhèn)咳作用。
2、降壓作用。
相關(guān)論述1、《安徽中草藥》:“疏散風(fēng)寒,芳香化濕,辟穢醒脾。”
2、《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解表祛風(fēng),清熱解毒。預(yù)防感冒,主治流行性感冒,中暑。慢性支氣管炎,胸悶。外用治蚊蟻叮咬等。”[1-2]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風(fēng)寒感冒,香風(fēng)茶6g,生姜3-5片。煎水,服時(shí)加紅糖適量。(《安徽中草藥》)
2、治胸悶、倦怠、懶食,香風(fēng)茶、桔梗各4.5g,陳皮6g,蒼術(shù)9g。煎服。(《安徽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以夏、秋季采收為佳,鮮用或曬干。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梗,洗凈,稍潤(rùn),切絲,干燥。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密閉,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潮。~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藥材性狀:葉橢圓形或狹橢圓形,長(zhǎng)5-15厘米,寬3-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灰綠色或棕綠色,下表面色較淺,兩面均較糙,具密布的透明腺點(diǎn),主脈淺褐色,于下表面明顯突出;葉柄長(zhǎng)0.5-1厘米。薄革質(zhì),氣清香,味微苦而辛涼。以完整、香氣濃者為佳。
飲片性狀:為絲片狀,兩面無毛,深綠色,光亮,革質(zhì)。氣清香,味辛,微苦澀。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yè)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9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