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中藥名。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rotundusL.的莖葉。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等地。具有行氣開郁,祛風止癢,寬胸利痰之功效。常用于胸悶不舒,風疹瘙癢,癰瘡腫毒。
中文名稱
莎草別名
莎隨、薃侯、莎、地毛、回頭青、野韭菜、隔夜抽、地構草、小三棱、米珠子、縮縮草、地貫草、豬鬃草、地糕草、吊馬棕、土香草、豬毛青、三棱草。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涼。歸肝、肺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行氣開郁,祛風止癢,寬胸利痰。
主治用于胸悶不舒,風疹瘙癢,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洗浴。
注意事項氣虛者不宜服用。
藥理作用促進膽汁分泌;抑制回腸平滑肌;松弛子宮平滑肌;有雌激素樣作用;催眠;解熱;強心;抗病原微生物;抗炎等。
相關論述2、《本草綱目》:“煎飲散氣郁,利胸膈,降痰熱。”
3、《履巉巖本草》:“治皮膚瘙癢,遍體生風”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癰疽腫毒:鮮莎草洗凈,搗爛敷患處。
2、治水腫、小便短少:鮮莎草搗爛,貼涌泉、關元穴。(1-2方出自《泉州本草》)
3、治皮膚瘙癢,遍體生風:取(莎草)苗一握。煎湯浴之,立效。(《履巉巖本草》)
附注該物種在貴州分布較廣,產量及蘊藏量大,可大量開發利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96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