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實殼,中藥名。為殼斗科植物麻櫟QuercusacutissimaCarruth.或遼東櫟QuercuswutaishanicaMayr的殼斗。麻櫟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等地;遼東櫟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山東、四川等地。具有澀腸止瀉,止帶,止血,斂瘡之功效。用于赤白下痢,腸風下血,脫肛,帶下,崩中,牙疳,瘡瘍。
中文名稱
橡實殼別名
橡斗殼、橡豆子殼、橡子殼、橡碗子性味歸經
味澀,性溫。歸肝、腎、大腸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澀腸止瀉,止帶,止血,斂瘡。主治 用于赤白下痢,腸風下血,脫肛,帶下,崩中,牙疳,瘡瘍。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炒焦研末,每次3-6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或煎汁洗。藥理作用 麻櫟殼斗含鞣質19%-29%。鞣質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相關論述 《寧夏中草藥手冊》:“收斂,止血,止瀉。治便血,子宮出血,白帶瀉痢,惡瘡癰腫。”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慢性痢疾:橡碗子炒焦,研末。早晚各服6g。(《山西中草藥》)
2、治下痢脫肛:橡斗殼燒存性,研末。豬脂和搽,并煎汁洗之。(《直指方》)
3、治惡瘡癰腫:遼東櫟殼斗15g。煎水洗患處。(《寧夏中草藥手冊》)
附注 斗殼用來染棉布和須發。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采收橡實時收集,曬足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殼斗杯狀,直徑1.5-2cm,高約2cm。外面鱗片狀苞片狹披針形,呈覆瓦狀排列,反曲,被灰白色柔毛;內面棕色,平滑。氣微,味苦、澀。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9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