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礬葉,中藥名。為山礬科山礬屬植物山礬SymplocoscaudataWall.[SymplocossumuntiaBuch.-Ham.exD.Don]的葉。植物山礬,分布于我國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之功效。主治久痢,風火赤眼,扁桃體炎,中耳炎,咳血,便血,鵝口瘡。
中文名稱
山礬葉性味歸經
味酸、澀、微甘,性平。入肺、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主治 久痢,風火赤眼,扁桃體炎,中耳炎,咳血,便血,鵝口瘡。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汁含漱、滴耳。相關論述 《花鏡》:“山礬花,一名蕓香,一名鄭花,多生江浙諸山。葉如冬青,生不對節,凌冬不凋。三月看白花,細小而繁,不甚可觀,而香馥最遠,故俗名七里香,北人呼為瑒花。其子熟則可食。土人采葉以染黃,不借礬力而自成色,故名山礬。”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爛弦風眼,山礬葉三十片,老姜三片。浸水蒸熱,洗。(《綱目》)
2、治風火眼痛,(山礬)鮮葉搗爛,取汁點眼。(《湖南藥物志》)
3、治急性扁桃體炎、鵝口瘡,山礬葉(鮮)適量。搗汁含漱。(《江西草藥》)
4、治急性中耳炎,鮮山礬葉搗爛,布包絞汁滴耳。(《衡山民間草藥》)
5、治翻胃嘔吐,山礬葉(不以多少、炒黃),黑小豆(炒香),田螺殼(火煅)。上為末。或酒、或熟水調二三錢服之。(《朱氏集驗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葉,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葉片多皺縮破碎,棕褐色或黃褐色,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狹倒卵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長4.8-6.0cm,寬1.8-2.1cm,先端常呈尾狀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具淺鋸齒或波狀齒,有時近全緣,中脈在上面部分凹下,側脈和網脈在兩面均凸起,側脈每邊4-6條;葉柄長2-7mm。葉薄革質。氣微,味淡。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9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