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耳,中藥名。為石耳科真菌石耳Umbilicariaesculenta(Miyoshi)Minks的地衣體。分布于黑龍江、吉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西藏等地。具有養(yǎng)陰潤肺,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于肺虛勞咳,吐血,崩漏,腸風(fēng)下血,痔漏,脫肛,淋濁,帶下,毒蛇咬傷,燙傷和刀傷。
中文名稱
石耳別名
靈芝、石木耳、巖菇、臍衣、石壁花、地耳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性涼。歸肺、心、胃經(jīng)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養(yǎng)陰潤肺,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主治 用于肺虛勞咳,吐血,崩漏,腸風(fēng)下血,痔漏,脫肛,淋濁,帶下,毒蛇咬傷,燙傷和刀傷。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藥理作用1、抗實(shí)驗(yàn)性胃潰瘍作用。
2、降壓作用。
3、抗癌作用。
相關(guān)論述 《福建藥物志》:“主治肺膿瘍,高血壓,蕁麻疹,外傷出血。”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相關(guān)配伍1、治慢性氣管炎:巖菇25g(首劑50g),瘦豬肉150g,加鹽少許。隔水蒸服。(《江西省防治慢性氣管炎資料匯編》)
2、治鼻出血:1、石耳15g,鴨蛋2個(gè)。煮食,連服3劑。2、石耳15g,紅雞冠花30g,雞蛋1個(gè)。煮服。
3、治吐血紅崩:石耳、紅茶花、杜鵑花。研成粉兌水服或煮酒糟服。
4、治痢疾:鮮石耳洗凈,嚼服15-30g。
5、治急性腸炎:石耳9g,沙參15g。水煎服。(2-5方出自江西《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四季可采,曬干備用。炮制方法 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地衣體多干裂皺縮,呈片狀,平展后完整者呈不規(guī)則圓形,直徑12cm左右,邊緣有時(shí)碎裂,小穿孔較大。臍背突起。上表面灰棕色較光滑;下表面棕黑色至灰黑色,較粗糙,有由多數(shù)珊瑚狀黑色假根組成的羝氈層。干時(shí)質(zhì)脆,易碎。折斷面可見明顯的黑白二層。氣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為佳。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0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