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中藥名。為蟋蟀科動物蟋蟀ScapipedusaspersusWalker小毒。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具有利尿消腫之功效。用于癃閉、水腫、腹水、小兒遺尿。
中文名稱
蟋蟀別名
蚟孫、促織、吟蛩、將軍、屈屈、蛆蛆、叫雞、唧唧、斗雞、蛐蛐、夜鳴蟲性味歸經
味辛、咸,性溫。歸膀胱、小腸經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利尿消腫。
主治用于癃閉、水腫、腹水、小兒遺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6只;研末,1-3只。外用:適量,研末敷。
注意事項1、體質虛弱者慎用。
2、孕婦慎用。
藥理作用1、解熱作用。
2、其他作用,有興奮膀胱括約肌和緩解輸尿管痙攣的作用。
相關論述《藥性考》:“能發痘?!?/p>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小水不通,痛脹不止:蟋蟀一個,陰陽瓦焙干,為末。白湯滾下。小兒減半。(《醫方集聽》)
2、治跌撲傷小肚,尿閉不出:蟋蟀一枚,煎服。(《綱目拾遺》引《養素園集驗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于田間雜草堆下捕捉,捕后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灰屑。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全體呈長圓形,黑色,長1.5-2.2cm,寬約5mm。頭略呈三角形;復眼1對,橢圓形,長徑1mm,觸角1對多脫落。前胸背板略呈長方形,中后胸被翅所遮蓋,后胸末端有尾毛1對,長1-3mm。雌蟲在尾毛之間有一產卵管,長約1cm。胸足3對,多脫落。氣臭,味咸。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0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