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瓜,中藥名。為葫蘆科栝樓屬植物王瓜Trichosanthescucumeroides(Ser.)Maxim.的果實。植物王瓜,分布于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等地。具有清熱,生津,化瘀,通乳之功效。主治消渴,黃疸,噎膈反胃,經閉,乳汁不通,癰腫,慢性咽喉炎。
中文名稱
王瓜別名
鉤、藈菇《爾雅》,土瓜《本經》,雹瓜《圣惠方》,老鴉瓜(《本草圖經》),野甜瓜、馬雹兒《丹溪纂要》,馬剝兒《醫學入門》,馬瓟瓜、公公須《綱目》、杜瓜、鴿蛋瓜《福建民間草藥》,吊瓜《浙江中藥手冊》,山冬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入心、腎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生津,化瘀,通乳。主治 消渴,黃疸,噎膈反胃,經閉,乳汁不通,癰腫,慢性咽喉炎。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和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注意事項 孕婦、虛證禁服。相關論述1、《別錄》:“生魯地平澤田野及人家垣墻間,三月采根,陰干。”
2、《本草經集注》:“今王瓜生籬院間,亦有子,熟時赤,如彈丸大。今根多不預干,臨用時乃掘取,不堪入大方,止單行小小爾。”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消渴飲水,雹瓜去皮,每食后嚼二、三兩,五、七度,瘥。(《圣惠方》)
2、治反胃吐食,馬雹兒,燈上燒存性一錢,入好棗肉、平胃散末二錢,酒服。(《丹溪纂要》)
3、治大腸下血,王瓜一兩(燒存性),地黃二兩,黃連半兩。為末,蜜丸梧子大。米飲下三十丸。(《指南方》)
4、治痰熱頭風,用土瓜七個,瓜萎一個(炒),牛蒡子四兩(烘)。共為末,每食后茶調下二錢。(《本草匯言》)
5、治瘀血作痛,用土瓜仁連皮囫圇燒存性,研末,無灰酒空心服二錢。(《本草匯言》)
6、治小兒瘡癤膿腫,王瓜果皮煅末,麻油調搽。(《湖南藥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果熟后采收,鮮用或連柄摘下,防止破裂,用線將果柄串起,掛于日光下或通風處干燥。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霉爛皮及柄,噴水潤軟,切絲,干燥,篩去灰屑。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藥材性狀:果實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約6cm,栽培品可達9cm,寬3-6cm。先端窄,留有長3-7mm的柱基,基部鈍圓。青時有10-12條蒼白色條紋,熟后橙紅色。果皮薄,光滑,稍有光澤。果梗長5-20mm。種子略呈十字形,似螳螂頭,長約12mm,寬14mm,中央室成一寬約5mm的環帶,兩側有扁圓形的較小空室,黃棕色,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細皺紋。具香甜氣,味甘微酸。
2、飲片性狀:呈長短不等的絲片。表面橙紅色或橙黃色,有光澤,具縱棱及凹凸不平的縱紋;內表面淡橙色。皮薄而脆。氣微,味微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0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