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根,中藥名。為石蒜科植物水仙NarcissustazettaL.var.chinensisRoem.的鱗莖。分布于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效。用于癰疽腫毒,乳癰,瘰疬,痄腮,魚骨梗喉。
中文名稱
水仙根性味歸經
味苦、微辛,性寒。歸心、肺經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主治 用于癰疽腫毒,乳癰,瘰疬,痄腮,魚骨梗喉。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或絞汁涂。注意事項 陰疽及癰瘡已潰禁用。本品有毒,不宜內服。藥理作用1、興奮子宮作用。
2、抗腫瘤作用。
3、抗病毒作用。
4、毒性,有毒。
相關論述 《重慶草藥》:“治冷毒癰腫,內服催吐。”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癰毒初起:水仙鱗莖、紅糖各適量。搗絨外敷。(《萬縣中草藥》)
2、治鼠疫結核:鮮水仙(鱗莖)60g,雄黃(研粉)15g。共杵,敷核處。(福州臺江《民間實用草藥》)
3、治腮腺炎:水鮮鱗莖、馬勃各適量,搗絨外敷。(《萬縣中草藥》)
4、治乳癰初起,堅硬如雞蛋大:水仙根適量。搗爛敷于患處。(《常見抗癌草藥》)
5、治齒齦腫痛:水仙球根同面粉搗敷頰部。(《本草鉤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鱗莖,洗去泥沙,用開水燙后,切片曬干或鮮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鱗莖類球形,單一或數個伴生。表面被1-2層棕褐色外皮,除去后為白色肥厚的鱗葉,層層包合,割破后遇水,有粘液滲出。鱗片內有數個葉芽和花芽。鱗莖盤下有數10條細長圓柱形根。氣微,味微苦。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0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