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藤,中藥名。為木蘭科植物鐵箍散Schisandrapropinqua(Wall.)Baill.var.sinensisOliv.的莖藤或根。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具有祛風活血,解毒消腫,止血之功效。常用于風濕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胃痛,腹脹,癰腫瘡毒,勞傷吐血。
中文名稱
小血藤別名
鉆骨風、八仙草、鉆石風、五香血藤、滑藤、爬巖香、滿山香、香血藤、天青地紅、血糊藤、鉆巖尖、香巴戟、土巴戟、川巴戟、秤砣根、老蛇斑、野五味子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肝、膀胱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活血,解毒消腫,止血。主治 用于風濕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損傷,月經不調,胃痛,腹脹,癰腫瘡毒,勞傷吐血。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注意事項 《陜西中草藥》:“根、莖:反甘草。”藥理作用 可延長血凝時間,抑制血小板聚集。相關論述1、《草木便方》:“生心血,散瘀活血,透關節。治跌打損傷血脹,四肢筋骨風毒。”
2、《分類草藥性》:“治風濕麻木,筋骨疼痛。涂魚口腫毒。”
3、《重慶草藥》:“行氣,活血。治跌打損傷,勞傷吐血,經閉。”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筋骨肢節酸痛:鐵箍散30-60g。水煎服或酒泡服。(《湖北中草藥志》)
2、治跌打損傷,風濕麻木及關節痛:鐵箍散根15-24g,娃兒藤15g。煎水或兌水服。(《湖南藥物志》)
3、治骨折:①鐵箍散、血筋草、三月泡根皮、紅刺老苞根皮,各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湖北中草藥志》)②五香血藤根、葉。搗爛外敷。(《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4、治月經不調:鐵箍散根30g,香附、益母草各15g。煎水兌甜酒服。
5、治胃痛:鐵箍散根磨水或泡酒服,每次3g;水煎服用9g。果3-9g,水煎服。(4-5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6、治氣滯腹脹:小血藤根15g。水煎內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10-11月采收,曬干或鮮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藤莖細長圓柱形,直徑0.2-0.6cm,有的略彎曲。表面紅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及紅棕色皮孔。分枝斷痕較硬。質堅韌,難折斷,折斷面呈刺片狀,皮部易與木部分離,皮部棕褐色,木部粉白色,髓部中央有空心。氣香,味微辛涼,嚼之有粘性。
(2)根圓柱形,常彎曲,長20-40cm,直徑0.3-1.2cm。表面紅褐色或棕紅色,常有環狀裂縫,多露出木部而呈節節狀。質堅,難折斷。斷面皮部厚,整齊,顯灰綠色;木部呈刺片狀,黃白色。氣香,味辛涼,微苦澀,嚼之有粘性。
(3)根莖圓柱形,直徑0.4-1.2cm。表面有細長須根和須根痕。皮部薄,斷面棕褐色;髓中空。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2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