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米草,中藥名。為粟米草科植物粟米草MollugopentaphyllaL.或簇花粟米草MollugooppositifoliaL.的全草。粟米草分布于山東以南至西南。簇花粟米草分布于臺(tái)灣、廣東、海南等地。具有清熱化濕,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于腹痛泄瀉,痢疾,感冒咳嗽,中暑,皮膚熱疹,目赤腫痛,瘡癤腫毒,毒蛇咬傷,燒燙傷。
中文名稱
粟米草別名
地麻黃、地杉樹、鴨腳瓜子草性味歸經(jīng)
味淡、澀,性涼。歸胃、肺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化濕,解毒消腫。主治 腹痛泄瀉,痢疾,感冒咳嗽,中暑,皮膚熱疹,目赤腫痛,瘡癤腫毒,毒蛇咬傷,燒燙傷。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塞鼻。注意事項(xiàng) ~《貴州民間藥物》:“忌辣椒、燒酒及姜、蔥。”~藥理作用1、抗真菌作用。
2、殺精子作用。
相關(guān)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利濕。主治腹痛泄瀉,感冒咳嗽,皮膚風(fēng)疹,外用治眼結(jié)膜炎,瘡癤腫毒。”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中暑:粟米草全草9-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火眼:地麻黃嫩尖7朵,九里光嫩葉7張。兩藥混合搗絨,塞在鼻內(nèi),左眼痛塞左鼻,右眼痛塞右鼻,隨時(shí)更換。(《貴州民間藥物》)
附注 另有同屬植物星毛粟米草Mollugolotoides(L.)Kuntze.的全草也與上種同等入藥用。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縮成團(tuán),黃綠色或灰綠色。莖多叉狀分枝,枝纖細(xì)有棱,無毛,通常褐綠色。葉近輪生,根生葉倒卵形至長(zhǎng)橢圓形,莖生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二歧聚傘花序頂生或與葉對(duì)生,花梗長(zhǎng)2-6毫米。花單被,萼5片,雄蕊3枚,雌蕊1個(gè),子房上位,3室,卵形。蒴果圓形。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2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