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參,中藥名。為蘭科植物手參Gymnadeniaconopsea(L.)R.Br.或粗脈手參GymnadeniacrassinervisFinet的塊莖。手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粗脈手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止咳平喘,益腎健脾,理氣和血,止痛之功效。用于肺虛咳喘,虛勞消瘦,神經衰弱,腎虛腰腿酸軟,陽痿,滑精,尿頻,慢性肝炎,久瀉,失血,帶下,乳少,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手掌參別名
藏三七、佛手參、蘭、掌參、手兒參、陰陽參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肺、脾、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止咳平喘,益腎健脾,理氣和血,止痛。主治 用于肺虛咳喘,虛勞消瘦,神經衰弱,腎虛腰腿酸軟,陽痿,滑精,尿頻,慢性肝炎,久瀉,失血,帶下,乳少,跌打損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或浸酒。注意事項 ~表邪未解者慎服。~藥理作用1、利尿作用。
2、對下肢血管呈收縮作用。
3、鎮咳和祛痰作用。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植物圖鑒》:“消瘀。治跌打損傷,積血不行。”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用于慢性肝炎,肺結核,神經衰弱等。相關配伍1、治咳嗽氣喘:手兒參60g,百合、大棗各120g。水煎,飯前服,每次半茶杯。(《陜西中草藥》)
2、治肺虛咳喘:手掌參9g,天冬、麥冬各6g,五味子4.5g,桑白皮、百部各3g。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3、治血虛少乳:手掌參9g,當歸15g,黃芪30g,通草、漏蘆各6g,玉竹9g。豬蹄湯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4、治跌打損傷,瘀血疼痛:手掌參、上當歸、藁本各9g,鹿蹄草、一只蒿各15g,紅花3g。水煎服。(《新疆中草藥》)
5、治布魯菌病:佛手參、苦參、地丁等量。每日2次,每次9g,水煎服。
附注 本科植物凹舌蘭Coeloglossumviride(L.)Hartm.其塊莖在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地區也與“手掌參”共同入藥。分布于華北、西北及河南、四川、云南等地。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洗凈,用沸水燙后曬干。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篩去灰屑。用時搗碎。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手參塊莖稍扁,形如手掌,長1-4.5cm,直徑1-3cm,表面淺黃色或暗棕色,有細橫皺紋,頂端有莖殘基,其周圍有點狀根痕;下部有4-12指狀分枝,分枝長0.3-2.5cm,直接2-8mm。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角質樣。氣微,味淡,嚼之發粘。以色黃白、質堅實、斷面角質樣、嚼之粘性大者為佳。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3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