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寄生,中藥名。為桑寄生科鞘花屬植物鞘花Macrosolencochinchinensis(Lour.)VanTiegh.的莖枝。植物鞘花,分布于華南、西南及福建、西藏等地。具有祛風濕,補肝腎,活血止痛,止咳,止痢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腰膝酸痛,頭暈目眩,脫發,跌打損傷,痔瘡腫痛,咳嗽,咳血,痢疾。
中文名稱
杉寄生別名
楓木寄生、龍眼寄生、發冷果寄生、沙梨寄生、柿樹寄生、菠蘿樹寄生、白蠟樹寄生《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八角鞘花寄生《新華本草綱要》,寄生包《貴州中草藥名錄》性味歸經
味甘、苦,性平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濕,補肝腎,活血止痛,止咳,止痢。主治 風濕痹痛,腰膝酸痛,頭暈目眩,脫發,跌打損傷,痔瘡腫痛,咳嗽,咳血,痢疾。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相關論述 《中國中藥資源志要》:“祛風除濕,清熱止咳,補肝腎。用于痧癥,痢疾,咳血,風濕筋骨痛?!?h2>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風濕痹痛,杉寄生15g,刺三甲、三角風各10g,水煎服。(《中國天然藥物彩色圖集》)
2、治頭暈目眩,杉寄生、南布正各10g,水煎服。(《中國天然藥物彩色圖集》)
3、治跌打損傷,杉寄生15g,見血飛、血當歸各10g,水煎服。(《中國天然藥物彩色圖集》)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扎成束,或切碎,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帶葉莖枝圓柱形,分枝多,節部膨大,長20-30cm,粗枝直徑1-1.5m,細枝或枝梢直徑2-3mm。表面粗糙,無毛,淡褐色或灰褐色,有多數細小、點狀、黃褐色或紅褐色皮孔和突起的縱條紋,或下陷的裂紋,節部有突起的枝痕和葉痕。質堅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皮部薄,棕褐色,與木部緊密相接,木部寬闊,幾占莖半徑的5/6,深黃色,髓射線明顯,呈放射狀,中央髓部淡黃色或棕褐色,葉常卷曲或破碎,完整葉片披針形至長橢圓形,長4-10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黃綠色至茶褐色,全緣,兩面均光滑無毛,略有光澤,主脈明顯,側脈羽狀,亞革質而韌脆,葉柄短。氣微,味淡、微澀。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4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