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香,中藥名。為松科松屬若干植物中滲出的油樹脂,經蒸餾或提取除去揮發油后所余固體樹脂。馬尾松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微、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油松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及河南、山東、江蘇等地。赤松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江蘇。南京一帶有栽培。黑松分布于遼寧、山東、江蘇等地;武漢、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多有栽培。具有祛風燥濕,排膿拔毒,生肌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癰疽惡瘡,瘰疬,痿癥,疥癬,白禿,癘風,痹癥,金瘡,扭傷,婦女白帶,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中文名稱
松香別名
松脂、松膏、松肪、松膠香、瀝青、白松香、松膠、黃香、松脂香。性味歸經
味苦、甘,性溫。歸肝、脾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祛風燥濕,排膿拔毒,生肌止痛。
主治癰疽惡瘡,瘰疬,痿癥,疥癬,白禿,癘風,痹癥,金瘡,扭傷,婦女白帶,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干摻;或調敷。內服:煎湯,3-5g;或入丸、散,亦可浸酒服。
注意事項血虛者、內熱實火者禁服。不可久服。未經嚴格炮制不可服。
藥理作用1、對胃腸平滑肌的作用:抑制和解痙作用。
2、鎮咳祛痰作用。
3、其他:降壓作用。
4、藥動學:口服吸收迅速,分布廣泛,排泄緩慢。
5、毒性:主要副反應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少數病人有腹瀉等胃腸道反應;精神癥狀表現為頭昏、精神委靡、嗜睡,個別病人出現夢游樣活動。
相關論述論松香之功皆取其芳香燥結之性:張石頑:“松脂得風木堅勁之氣。其津液流行皮干之中,積歲結成,芳香燥烈,允為方士辟谷延齡之藥。然必蒸煉,始堪服食。《本經》所主諸病,皆取風燥,以祛濕熱之患耳。今生肌藥中用之者,取其澀以斂之也。”《本經逢原》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療銀屑病。
2、治療黃水瘡。
3、治療血栓性脈管炎。
4、治療慢性氣管炎。
相關配伍1、治一切腫毒:松香八兩,銅青二錢,蓖麻仁五錢。同搗作膏,攤貼甚妙。(《怪癥奇方》)
2、治癤腫,癰疽,疔瘡:松香粉60g,乙醇200ml,加熱溶解,瓶口密封備用。以干棉球蘸取藥液擦患處,每日1-2次。(《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3、治小兒濕疹:松香200g,煅石膏10g,枯礬10g,雄黃3g,冰片2g。共研細粉,加凡士林55g調成軟膏。患處先用過氧化氫溶液洗凈,再涂上軟膏,用紗布包扎,隔日換1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附注1、《本草經集注》:“采煉松脂法,并在服食方中,以桑灰汁或酒煮軟挼,內寒水中數十過,白滑則可用。其有自流出者,乃勝于鑿樹及煮用膏也。”
2、《綱目》:“松脂則又樹之津液精華也。在土不朽,流脂日久,變為琥珀,宜其可辟谷延齡。”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多于夏季在松樹上用刀挖成V字形或螺旋紋槽,使邊材部的油樹脂自傷口流出,收集后,加水蒸餾,使松節油餾出,剩下的殘渣,冷卻凝固后,即為松香。
炮制方法1、松香:取原藥材,揀去雜質,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熔化,除去木屑等雜質后傾入水中,放涼,取出,晾干,用時搗碎。
2、炒松香:取凈松香,加熱熔化后,取出澄清部分,放冷,用微火炒后研細。
3、制松香:取鮮蔥加約20倍量水煎汁,濾過,濾液煮沸,加入凈松香粉,文火加熱煮至松香完全熔化,乘熱倒入冷水中,待凝固后,取出,陰干即得。每生松香100kg,用鮮蔥10kg。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藥材性狀
本品呈透明或半透明不規則塊狀物,大小不等,顏色由淺黃到深棕色。常溫時質地較脆,破碎面平滑,有玻璃樣光澤,氣微弱。遇熱先變軟,而后融化,經燃燒產生黃棕色濃煙。本品不溶于水,部分溶于石油醚,易溶于乙醇、乙醚、苯、氯仿及乙酸乙酯等溶劑中。
2、飲片性狀
松香為不規則半透明塊狀,大小不一。表面淡黃色,似琥珀,常有一層黃白色霜粉。常溫時質堅而脆,易碎,斷面光亮而透明,似玻璃狀。具有松節油香氣,味苦。加熱則軟化或熔化,燃燒時產生棕色濃煙。炒松香形如松香,表面光亮。制松香形如松香,顏色加深,味微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5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