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麻桿,中藥名。為大戟科山麻桿屬植物山麻桿AlchorneadavidiFranch.的莖皮及葉。植物山麻桿,分布于我國河南、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具有驅蟲,解毒,定痛之功效。主治蛔蟲病,狂犬、毒蛇咬傷,腰痛。
中文名稱
山麻桿別名
野火麻(《中藥大辭典》)性味歸經
味淡,性平。入肝、腎、大腸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驅蟲,解毒,定痛。
主治蛔蟲病,狂犬、毒蛇咬傷,腰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相關論述《陜西中草藥》:“解毒,殺蟲,止痛。主治瘋狗咬傷,蛇咬傷,蛔蟲病,腰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蛔蟲病,山麻桿3g,研粉,加入面粉中做饅頭吃。(《陜西中草藥》)
2、治瘋狗咬傷,山麻桿葉6g。水煎服。服后有嘔吐反應。(《陜西中草藥》)
3、治蛇咬傷,鮮山麻桿適量,搗爛敷患處。(《陜西中草藥》)
4、治勞傷腰部酸痛,(山麻桿)根皮、草桑根白皮各21-24g,百節皮、牛人參各15-18g。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各服l次。忌食酸、辣。(《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葉互生,葉柄長3-9厘米,被柔毛,與葉片結合處有刺毛狀腺體;托葉狹披針形或線性,早落;葉片闊卵形至扁圓形,長7-13厘米,寬9-17厘米,先端漸尖或鈍,基部圓或略呈心臟形,邊緣有齒牙,基出3脈,脈間有腺點1對,上面綠色,有疏短毛,下面帶紫色,被密毛,網脈明顯。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5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