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藨連,中藥名。為堇菜科堇菜屬植物荁ViolamoupinensisFranch.的全草或根莖。植物荁,分布于我國西南及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止血之功效。主治瘡癰腫毒,乳房硬腫,麻疹熱毒,頭痛,牙痛跌撲損傷,開放性骨折,咳血,刀傷出血。
中文名稱
烏藨連別名
細辛《滇南本草》,烏泡連、山羊臭、如意草、母犁頭草《貴州民間藥物》,雞心七,白三百棒,紅三百棒《全國中草藥匯編》,苕葉細辛《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性味歸經
味微甘、澀,性寒。入肺、肝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止血。主治 瘡癰腫毒,乳房硬腫,麻疹熱毒,頭痛,牙痛跌撲損傷,開放性骨折,咳血,刀傷出血。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相關論述1、《滇南本草》:“祛風明目,止頭風疼,療牙齒疼,攻癰疽毒瘡。”
2、《貴州民間藥物》:“清熱,解毒,止咳血。”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癰疽紅腫咬痛,細辛,不拘等分,煎湯,點水酒服。有膿者潰,無膿者散。(《滇南本草》)
2、治癰腫疔瘡,苕葉細辛15g,水煎服。或用蒲公英煎服。藥渣外敷,或另用鮮品搗敷患處。(《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3、治乳癰,烏泡連、黃瓜香及攔路虎各等分。搗爛,拌酒糟或用酒炒熱,敷患處。(《貴州民間藥物》)
4、治麻疹熱毒,鮮(苕葉細辛)全草和金銀花各9g。水煎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5、治刀傷,鮮烏泡連,嚼爛敷傷口;化膿者加鋸木條葉。(《貴州民間藥物》)
6、治白帶,苕葉細辛、仙鶴草、龍葵各適量。燉肉吃。(《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多皺縮成團。濕潤展開后,根莖較粗大,主根明顯,直徑可達1cm,長可達14cm,并可見匍匐莖。基生葉心形,先端漸尖,邊緣有鈍鋸齒。花淡棕紫色,具條紋。果較大,有的已開裂。氣微,味微苦。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6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