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血,中藥名。為夾竹桃科植物石血T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Lindl.)Lem.var.heterophyllumTsiang的帶葉藤莖。分布于華東、中南及河北、陜西、寧夏、甘肅、臺灣、四川、貴州等地。具有祛風濕,強筋骨,補腎止瀉之功效。用于風濕久痹,腰膝酸痛,跌打損傷,腎虛腹瀉。
中文名稱
石血別名
對葉腎、紅對葉腎、拉屙腎、爬墻虎、鹿角草、石龍藤、九慶藤、爬山虎、茉莉藤、風車花、白花藤、魁星草、鐵信、鐵欄桿性味歸經
味苦、微澀,性溫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祛風濕,強筋骨,補腎止瀉。
主治用于風濕久痹,腰膝酸痛,跌打損傷,腎虛腹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12-24g。
注意事項陰虛者不宜用。
相關論述《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止痛,通經絡,利關節。主治風濕骨痛,腰膝酸痛,腎虛腹瀉,跌打損傷。”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腰肌勞損:石血、扶芳藤各30g;或加葨芝、威靈仙、槲蕨各12g。水煎服。
2、治腎虛便溏(五更泄):石血60g(小兒酌減),紅棗10枚,水煎服;或本品與梵天花、龍芽草、截葉鐵掃帚等同用。亦適用于一般慢性腹瀉。(1-2方出自《浙南本草新編》
3、治慢性咽喉炎,白喉:石血4.5-6g。水煎服。(《廣西民族藥簡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切段,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藤莖纏繞或切成段,長短不一,直徑2-5mm,表面褐色,嫩枝被毛,有灰白色纖細的氣生根。葉對生,二型,一種呈狹披針形,一種卵圓形,先端長尖。質較厚,不易破碎。氣微,味微苦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6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