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中藥名。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galangaL.的根莖。具有溫中除濕,行氣消食,止痛的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寒濕吐瀉、霍亂、胸腹脹滿、飲食不消、牙痛、風濕痹痛。
中文名稱
山柰拉丁文名
KaempferiaeRhizoma別名
三柰子、三賴、山辣、沙姜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胃、脾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溫中除濕,行氣消食,止痛。
主治脘腹冷痛、寒濕吐瀉、霍亂、胸腹脹滿、飲食不消、牙痛、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研末調敷,或搐鼻。
注意事項陰虛血虧、胃有郁火者慎用。
化學成分根莖中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是對-甲氧基桂皮酸乙酯,順式及反式桂皮酸乙酯,龍腦,樟烯,3-蒈烯,對-甲氧基蘇合香烯,還含α-側柏烯,α-及β-蒎烯,苯甲醛,香檜烯,α-及β-水芹烯,對-聚傘花素,檸檬烯,1,8-桉葉素,4-松油醇,α-松油醇,優葛縷酮,茴香醛,乙酸龍腦酯,百里香酚,α-松油醇乙酸酯,β-欖香烯,δ-芹子烯,十五烷,γ-蓽澄茄烯,十六烷,十七烷,3-(4-甲氧基苯基)-2-甲基-2-丙烯酸,5-苯基噻唑,3-亞甲基-6-異丙基環己烯,β-松油醇,異龍腦,2,5,6三甲基癸烷,2,4,6-三甲基辛烷,1a,2,3,4,4a,5,6,7b-八氫化-1,1,4,7-四甲基-1H-環丙[e]薁,9,12-十八碳二烯醛。又含黃酮類成分:山柰酚,山柰素。還含維生素P。
藥理作用1、對單胺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從山柰根莖中提得反式-對-甲氧基桂皮酸乙酯,是一種競爭型的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其抑制單胺氧化酶的IC50為6.8×10-5mol/L。
2、抗癌作用:反式-對-甲氧基桂皮酸乙酯具細胞毒活性,能明顯抑制人宮頸癌傳代HeLa細胞,其抑制HeLa細胞的IC50為35μg/ml。
3、對腸道平滑肌的作用:根莖煎劑0.25%-0.75%濃度對豚鼠離體腸管呈興奮作用。而濃度增至1%-1.25%則出現抑制作用;其揮發油的飽和水溶液與煎劑的作用類似。
4、其他作用:山柰根煎劑試管內可抑制許蘭毛癬菌及其蒙古變種、共心性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等10種常見致病真菌。山柰酚對動物有消炎作用及維生素P活性。山柰熱水提取物對犬弓蛔蟲(Toxocaracanis)幼蟲有殺滅作用,有效成分為桂皮酸乙酯、對-甲氧基桂皮酸乙酯和對-甲氧基桂皮酸。
相關論述1、《品匯精要》:“辟穢氣。作面脂,療風邪,潤澤顏色。為末擦牙,祛風止痛及牙宣口臭。”
2、《綱目》:“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入合諸香用。”
3、《本草匯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
4、《醫林纂要·藥性》:“補肝,溫中,除寒,去濕,殺蟲。”
5、《藥性考》:“療血氣脹,悒郁惆悵,亦治牙疼,雀斑。”
6、《嶺南采藥錄》:“治跌打傷,又能消腫。”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心腹冷痛:山柰、丁香、當歸、甘草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瀕湖集簡方》)
2、治感冒食滯,胸腹脹滿,腹痛泄瀉:山柰15g,山蒼子根6g,南五味子根9g,烏藥4.5g,陳茶葉3g。研末。每次15g,開水泡或煎數沸后取汁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3、治一切牙痛:三柰子二錢(用面裹煨熟),麝香半錢。為細末。每用三字,口噙溫水,隨牙痛處一邊鼻內搐之,漱水吐去,便可。(《海上方)麝香一字散)
4、治風蟲牙痛:肥皂角一個,去穰,入山柰、甘松各三分,花椒、鹽不拘多少,以塞皂角滿為度。用面包,煉紅,取研細末。每日擦牙。(《攝生眾妙方》)
5、治骨鯁喉:用山柰根莖6-15g。水煎含漱。(《廣西本草選編》)
6、治面上雀斑:(山柰)同鷹糞、密陀僧、蓖麻子等分。研勻,以乳汁調之,夜涂旦洗去。(《綱目》)
7、治頭屑:三柰、甘松香、零陵香(各)一錢,樟腦二分,滑石半兩。為末。夜擦旦篦去。(《綱目》引《水云錄》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于12月至翌年3月收獲,挖取二年生根莖,洗去泥沙,剪去須根,切成1cm厚的薄片,用硫黃1d后,鋪在竹席上曬干。切忌火炕,否則易變成黑色,減弱香氣。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去灰屑。未切片者,洗凈,潤軟,切厚片,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類黃白色。淀粉粒眾多,主為單粒,圓形、橢圓形或類三角形,多數扁平,直徑5-30μm,臍點、層紋均不明顯。油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0-130μm,壁較薄,胞腔內含淺黃綠色或淺紫紅色油滴。螺紋導管直徑18-37μm。色素塊不規則形,黃色或黃棕色。
2、取本品粉末0.25g,加甲醇5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對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18∶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根莖橫切片圓形或近圓形,直徑1-2cm,厚2-5mm,有時2-3個相連。外皮皺縮,淺褐色或黃褐色,有的有根痕及殘存須根;切面類白色、富粉性,常略凸起,習稱“縮皮凸肉”。質堅脆,易折斷,氣芳香,味辛辣。
以色白、粉性足、氣香濃、味辛辣者為佳。
常見偽品混淆品:
苦山柰:為姜科植物苦山柰KaempferiamarginataY.H.Chen的干燥根莖。為類圓形切片,直徑0.5-1.5cm,厚0.2-1cm。外皮棕褐色或黃褐色,皺縮,有的可見根痕或殘存須根。切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略粉性,凹陷或稍凸起。質脆,易折斷。氣微,味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7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