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根,中藥名。為錦葵科植物蜀葵Althaearosea(Linn.)Cavan.的根。分布于陜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解毒排膿之功效。用于淋證,帶下,痢疾,吐血,血崩,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燙傷燒傷。
中文名稱
蜀葵根別名
葵花根、土黃蓍、棋盤花根性味歸經
味甘、咸,性微寒。歸心、肺、大腸、膀胱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解毒排膿。主治 用于淋證,帶下,痢疾,吐血,血崩,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燙傷燒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藥理作用 根可作潤滑劑,用于黏膜炎癥,起保護、緩和刺激的作用。相關論述 《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止痢。治刀傷,燒傷,痢疾。”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用于治療月經不調,泌尿道感染,帶下,痢疾,崩漏,瘡瘍和水火燙傷等。相關配伍1、治赤白帶下:蜀葵根15g,椿根白皮12g,雞冠花根30g,煎服。或蜀葵花研細末,每次3g,每日2次,加白糖適量,米湯調服。
2、治熱毒下痢:蜀葵花根15g,地錦草30g。煎服。(1-2方出自《安徽中草藥》)
3、治腸癰:蜀葵根一錢,大黃一錢。水煎服。(《經驗良方》蜀葵湯)
4、治血崩,吐血:棋盤花根100g。煨甜酒吃。(《貴州草藥》)
5、治婦女倒經(經閉、鼻中流血):蜀葵根15-60g。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冬季挖取,刮去栓皮,洗凈,切片,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圓錐形,略彎曲,長5-20cm,直徑0.5-1cm;表面土黃色,栓皮易脫落。質硬,不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纖維狀,切面淡黃色或黃白色。氣淡,味微甘。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7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