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葉,中藥名。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烏桕Sapiumsebiferum(L.)Roxb.的葉。植物烏桕,分布于我國黃河以南各省區,北達陜西、甘肅。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瘀,解毒殺蟲之功效。主治水腫,大、小便不利,腹水,濕疹,疥癬,癰瘡腫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烏桕葉別名
卷子葉《分類草藥性》,油子葉《生草藥手冊》,虹葉《嶺南草藥志》性味歸經
味苦,性微溫。入肺、腎、胃、大腸經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瀉下逐水,消腫散瘀,解毒殺蟲。主治 水腫,大、小便不利,腹水,濕疹,疥癬,癰瘡腫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注意事項 體虛、孕婦及潰瘍患者禁服。藥理作用1、降壓作用。
2、抑制2型皰疹病毒。
相關論述1、《綱目》:“主治食牛馬六畜肉,生疔腫欲死者,搗自然汁一二碗,頓服,得大利,去毒即愈,未利再服。”
2、《分類草藥性》:“治氣癰,瘀血。”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療真菌性陰道炎。
2、治療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1、治水腫,鮮烏桕葉100g,魚腥草一把,車前草一把,土黃芪50g,生地黃9g。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2、治血吸蟲病腹水,烏桕葉、根6-30g。水煎服,早、晚各1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真菌性陰道炎、風疹、濕疹,烏桕鮮葉適量。水煎熏洗。(《廣西本草選編》)
4、治穿石癰(后臼齒連接有二三齒處紅腫潰爛)鮮烏桕嫩葉連心合糯米飯粒(加蔥頭或米醋更佳)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5、治頭部濕疹,烏桕葉、陀僧末各適量。生油調勻,煮沸候冷。搽患處。(《嶺南草藥志》)
6、治腳癬,烏桕鮮葉搗爛,加食鹽少許調勻,敷患處。(《廣西本草選編》)
7、治瘡癤腫毒,毒蛇咬傷,烏桕葉、射干各等量。搗爛敷傷口。(《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附注其去掉栓皮的根或莖皮(烏桕皮)、種子(烏桕子)亦供藥用。烏桕皮味苦,性微溫,有毒。歸大腸、胃經。有利水,消積,殺蟲,解毒之功效。治療水腫,臌脹,癥瘕積聚,二便不通,濕瘡,疥癬,療毒。內服煎湯,10-15g(鮮者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烏桕子味甘,性涼,有毒。有殺蟲,利水,通便之功效。治疥瘡,濕疹,皮膚皸裂,水腫,便秘。內服煎湯,用量3-6g。外用,榨油涂、搗爛敷或煎水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葉多破碎或皺縮。完整葉片為卵狀菱形,長寬3-8cm。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全緣。表面茶綠色或茶褐色。葉柄長,頂端有干縮的小腺體2枚。葉片紙質,易碎。氣微,味微苦。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7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