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葉,中藥名。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neexC.Chow的葉。分布于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外傷出血,跌打腫痛,癰腫瘡毒。
中文名稱
三七葉別名
田七葉、山漆葉、金不換葉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肝、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功效作用
功能 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主治 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外傷出血,跌打腫痛,癰腫瘡毒。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或沖泡代茶。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藥理作用1、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鎮痛作用;
2、對心血管系統作用:抗心律失常;
3、抗炎作用;
4、延緩衰老作用;
5、降血脂作用。
相關論述1、《綱目》:“治折傷跌撲出血,敷之即止,青腫經夜即散。余功同根。”
2、《生草藥性備要》:“治跌打,消瘀散血,敷毒瘡,治痰火,又能止血。”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癰癤初起:鮮三七葉搗爛外敷,干則更換。(《安徽中草藥》)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鮮用或曬干。炮制方法 除去雜質,搶水洗凈,切段,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長25-50cm。莖常皺縮扁平或類方形,近基部2-3cm處黃白色,上部灰綠色,直徑1.5-2mm。掌狀復葉3-4枚輪生莖頂,葉柄長5-10cm,具縱棱;小葉片3-7枚,常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橢圓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3-14cm,寬1.5-5cm,中央數片較大,兩側2片較小,先端長尖,基部近圓形或偏斜,邊緣有細鋸齒,齒端及葉兩面沿葉脈有刺狀毛,黃綠色,兩面有銅綠斑。質脆易碎。氣微,味微苦。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8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