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三,中藥名。為茄科植物三分三Anisodusacutangulus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鈴鐺子AnisodusluridusLinketOtto、麗江山莨菪AnisodusluridusLinketottovar.fischerianus(Pascher)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賽莨菪Scopoliacarniolicoides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齒葉賽莨菪Scopoliacarniolicoidos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var.dentataC.Y.WuetC.ChenexC.ChenetC.L.Chen等的根或葉。具有解痙鎮(zhèn)痛,祛風(fēng)除濕的功效。主治胃痛,膽、腎、腸絞痛,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腰腿痛,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三分三別名
大搜山虎、野旱煙、野姻(四川)性味歸經(jīng)
味苦、辛,性溫毒性
大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解痙鎮(zhèn)痛,祛風(fēng)除濕。
主治胃痛,膽、腎、腸絞痛,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疼痛,腰腿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6-0.9gi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酒調(diào)敷;或浸酒搽。
注意事項(xiàng)本品有大毒,慎服,孕婦及青光眼患者禁服。
化學(xué)成分1、三分三:莖含總生物堿0.72%,其中山莨菪堿0.38%,東茛菪堿0.22%和莨菪堿0.12%。葉含總生物堿0.72%,其中茛菪堿0.27%,東莨菪堿0.24%,山莨菪堿0.21%;果實(shí)含總生物堿1.15%,其中莨菪堿為0.96%,東莨菪堿為0.19%;以及微量托品堿。種子含總堿1.06%,其中莨菪堿為0.88%,東莨菪堿為0.17%以及微量托品堿。
2、鈴鐺子:莖、葉,均含有阿托品,莨菪堿、東莨菪堿及微量托品堿,莖中含莨菪堿0.22%-0.59%,東莨菪堿0.05%-0.32%,去水阿托品0.01%,托品堿0.03%;葉中含莨菪堿0.13%-0.51%,東莨菪堿0.06%-0.17%,托品堿(0.01%)。根含莨菪堿,東莨菪堿,紅古豆堿,阿托品等,根還含東莨菪素。
藥理作用三分三所含東茛菪堿和莨菪堿均為M膽堿受體阻滯劑,其藥理作用參見“洋金花”條。
相關(guān)論述1、《云南中草藥》:“麻醉止痛,除濕祛瘀。”
2、《西藏常用中草藥》:“解痙止痛。治胃痛,膽絞痛,急慢性腸胃炎。”
3、《全國中草藥匯編》:“麻醉鎮(zhèn)痛,祛風(fēng)除濕。主治骨折,跌打損傷,關(guān)節(jié)疼痛,胃痛以及膽、腎、腸絞痛。”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胃痛,風(fēng)濕痛,跌打損傷:每用(三分三)根葉0.9g,水煎服;或研末開水沖服;也可撒在膏藥上貼患處。
2、整復(fù)麻醉止痛:用(三分三)根、葉研末,酒調(diào)外敷患處,3-5min后即可行骨折整復(fù)。(1-2方出自《云南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栽培3-5年收獲。根挖出后,洗去泥沙,表皮晾干后趁天晴迅速切片,片厚1-2cm,置于陽光下曝曬,或曬至3-4成干后烘烤。但切忌新鮮切片直接烘烤,以防表面變黑影響質(zhì)量。莖、葉、種子于秋季采收后,陰干或曬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搶水洗凈,撈出,曬干。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fēng)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根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塊片,直徑2-12cm,厚0.5-2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極多縱皺紋。切面灰白色至灰黃色,平整的橫切面可見數(shù)層同心性環(huán)紋及放射狀排列的導(dǎo)管束。質(zhì)堅(jiān)而脆,折斷時(shí)有粉尖,斷面顆粒狀。氣微,味微苦麻。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8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