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軸子,中藥名。為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Rhododendronmolle(Bl.)G.Don的果實。具有祛風燥濕,散瘀止痛,定喘,止瀉的功效。主治風寒濕痹,歷節(jié)腫痛,跌打損傷,喘咳,瀉痢,癰疽腫毒。
中文名稱
六軸子拉丁文名
FructusRhododendronMolle別名
土連翹、山芝麻、鬧羊花子、天芝麻、羊躑躅果、鬧羊花頭、八厘麻子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性溫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燥濕,散瘀止痛,定喘,止瀉。主治 風寒濕痹,歷節(jié)腫痛,跌打損傷,喘咳,瀉痢,癰疽腫毒。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0.1-0.3g;煎湯,0.3-0.9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注意事項本品有毒,內(nèi)服宜慎;孕婦及體虛者禁服。
化學成分成熟果實中含八厘麻毒素,就是日本羊躑躅素,羊躑躅素Ⅰ及Ⅱ。
藥理作用1、鎮(zhèn)痛作用:六軸子有鎮(zhèn)痛作用。電刺激小白鼠尾法實驗表明,粉劑的作用較浸劑、酊劑強。六軸子鎮(zhèn)痛指數(shù)與阿片相似;與阿片不同的是:劑量增加,作用反有所減弱。
2、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腹腔注射0.3-0.6g/kg六軸子注射液,可使狗、貓心率減慢,血壓下降。減慢心率作用可被阿托品對抗,降壓作用可被麻黃堿取消,切斷兩側(cè)迷走神經(jīng)則減慢心率的作用消失,故此作用可能是通過興奮迷走神經(jīng)所致,降壓作用可能與抑制交感神經(jīng)有關(guān)。六軸子對心血管的作用主要來自于八厘麻毒素。狗靜注八厘麻毒素3.5μg/kg有明顯降壓和減慢心率的作用。八厘麻毒素與擬副交感神經(jīng)藥有協(xié)同作用。靜注阿托品或切除雙頸部迷走神經(jīng)對八厘麻毒素的血壓下降和心率減慢均有明顯阻斷作用。切除雙側(cè)竇神經(jīng),再靜注八厘麻毒素3.5μg/kg,血壓下降61.2%,但心率減慢僅12.8%。靜注普魯卡因阻斷傳入神經(jīng)末梢后,有阻斷八厘麻毒素的血壓下降和心率減慢的作用。離體兔耳灌注顯示,八厘麻毒素無直接擴張兔耳血管作用,也不能對抗腎上腺素的收縮血管的作用。壓迫狗頸動脈所致加壓反射的實驗表明,八厘麻毒素具有直接抑制動脈加壓反射的作用。以靜注不引起降壓的小劑量(1.2μg/kg)八厘麻毒素作腦室內(nèi)注射,可引起明顯血壓下降,約在1min內(nèi)降至最低值,說明降壓作用與中樞機制有關(guān),且已證明主要與激動中樞突觸后α2受體有關(guān)。靜注八厘麻毒素(10-20μg/kg)后可使血漿腎素值顯著降低,其機理可能也是激動中樞突觸后α2受體,降低腎交感神經(jīng)活性,進而抑制腎素分泌而產(chǎn)生降壓作用。
離體貓心乳頭肌標本研究顯示,12.7μmol/L八厘麻毒素能增加貓心乳頭肌的收縮性,提高自律性,但對興奮性及不應(yīng)期無影響;27.1μmol/L降低興奮性,縮短功能性不應(yīng)期,在無腎上腺素誘導(dǎo)或電刺激情況下,出現(xiàn)自動節(jié)律及心律失常,八厘麻毒素的作用可能是改變了跨膜鈉轉(zhuǎn)運的結(jié)果。八厘麻毒素0.1μg/ml可使貓離體左心房收縮振幅增加,給藥后15min作用最強,其收縮幅度平均增加15±2%,但當藥液濃度增高時,收縮力反而逐漸減弱,給藥1μg/ml后15min收縮幅度反而降低了65±5%。表明八厘麻毒素低濃度對貓左心房有正性肌力作用而高濃度則表現(xiàn)為負性肌力作用。高濃度(1μg/ml)八厘麻毒素能抑制腎上腺素所誘發(fā)的貓左心房的自律性;使心房的不應(yīng)期延長和電興奮性降低。臨床藥理研究證明八厘麻毒素對心臟時相的影響主要是縮短總電機械活動時間間期、左室射血時間間期、左室射血前時間間期,延長緩慢充盈波時間,而對等容舒張期時間、快速充盈波時間和心房收縮間期等無明顯影響。八厘麻毒素降壓前后左室射血前時間/左室射血時間、α波振幅與收縮波最大振幅比值、左室射血分數(shù)和周徑纖維平均縮短速度等無明顯變化,說明對高血壓患者血壓降低達顯效治療水平時,它對心肌收縮功能及心臟泵血功能并無抑制作用。八厘麻毒素降壓后心肌耗氧量明顯減低,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毒理作用服用過量六軸子,可出現(xiàn)心動過緩、休克等毒性反應(yīng),但均為暫時性,給予阿托品可立即解除。八厘麻毒素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0.522mg/kg。
相關(guān)論述1、《本草從新》:“宣,行血。治風寒濕痹,歷節(jié)腫脹,撲損疼痛。”
2、汪連仕《草藥方》:“治跌打損傷,能活血疏風,理七十二般風氣,為外科圣藥。”
3、《綱目拾遺》:“疽毒疔瘡,用之神效。”
4、《飲片新參》:“斂肺,止汗,化痰,定喘咳,治瀉利遺泄。”
5、南藥《中草藥學》:“蠲痹止痛,定喘止瀉。主治風寒濕痹,喘咳,瀉痢,跌打損傷。”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風痹,跌撲,腫毒初起:草烏(去皮,姜汁拌曬,隔紙炒)、山芝麻(燒灑拌曬,炒)、雄黃(水飛)、血竭(箬葉上烘烊),穿山甲(砂炒)各一兩。為末,丸如芥子大。酒下二三分,不可多。(《綱目拾遺》引《草寶》五虎丹)
2、治跌撲損傷、深入骨髓,或隱隱疼痛,或天陰則痛,或年延四肢無力:鬧羊花子一兩(火酒浸炒三次,童便浸二次,焙干)、乳香沒藥不去油、血竭各三錢,為末研勻,再加麝香一分同研,磁瓶收貯封固。每服三分,壯者五六分。不必吃夜飯,須睡好方服,酒可盡量下,服后避風,有微汗出為要。忌房事、酸、寒、茶、醋等物,弱者間五日一服,壯者間三日一服。(《綱目拾遺》引藥鑒》透骨丹)
3、治無名腫毒,疔瘡發(fā)背:山芝麻三分,研極細末,以好酒煎數(shù)沸,帶渣服下,蓋被出汗,不可見風。(《綱目拾遺》引《吉云旅抄》一醉消)
4、治癰疽初起,跌撲內(nèi)傷,風痹疼痛:番木鱉(忌見鐵器,入砂鍋內(nèi),黃土拌炒焦黃為度,石臼中搗磨,用細篩篩去皮毛,撿凈末)、山芝麻(去殼酒炒)各五錢,乳香末(箬葉烘出汗)五錢,穿山甲(黃土炒脆)一兩。每服一錢,酒下,不可多服。服后避風,古則令人發(fā)戰(zhàn)怵不止。如人虛弱,每服五分。(《綱目拾遺》引《救生苦海》馬錢散)
5、治金刃傷,止痛:龍骨、硼砂、血竭(酒洗)、兒茶、天芝麻各五分。為細末。每服七厘。(《綱目拾遺》引《楊氏便易良方》七厘散)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9-10月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采收,曬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果柄,篩去灰屑。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果實長橢圓形,略彎曲,長2-3cm,直徑0.7-1cm。表面紅棕色或栗褐色,微具光澤,有縱溝5條,頂端尖,基部有宿萼,有的有果柄。質(zhì)硬脆,易折斷,斷面5室。種子多數(shù),長扁圓形,棕褐色,邊緣具膜質(zhì)翅。氣微、味苦。
以色紅棕、未開裂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9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