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蘵,中藥名。為茄科植物苦蘵PhysalisangulataL.的全草。具有清熱,利尿,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感冒,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牙齦腫痛,濕熱黃疸,痢疾,水腫,熱淋,天皰瘡,疔瘡。
中文名稱
苦蘵別名
蘵、黃蒢、蘵草、小苦耽、燈籠草、鬼燈籠、天泡草、爆竹草、劈柏草、響鈴草、響泡子蘵、黃蒢、蘵草、小苦耽、燈籠草、鬼燈籠、天泡草、爆竹草、劈柏草、響鈴草、響泡子性味歸經(jīng)
味苦、酸,性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尿,解毒,消腫。主治 感冒,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牙齦腫痛,濕熱黃疸,痢疾,水腫,熱淋,天皰瘡,疔瘡。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煎水含漱或熏洗。
注意事項(xiàng)孕婦禁服。
化學(xué)成分1、苦蘵全草含魏察苦蘵素A,14α-羥基粘果酸漿內(nèi)酯,24,25-環(huán)氧維他內(nèi)酯D,酸漿雙古豆堿。
2、莖、葉含酸漿苦味素B、D、E、F、G、H、I、J、K,5,6-二羥基二氫酸漿苦味素B,苦蘵內(nèi)酯A、B、C、D、E、F、G,葉中還含14α-羥基-20-去羥基粘果酸漿內(nèi)酯及炮仔草內(nèi)酯。
藥理作用抗癌作用:苦蘵全株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酸漿苦味素F(Ⅰ)和D(Ⅱ)。化合物Ⅰ在體外試驗(yàn)中對5種人腫瘤細(xì)胞株(肝癌HA22T、宮頸癌HeLa、鼻咽癌KB、直腸癌Colo-205、肺癌Calu-1)和3種動物腫瘤細(xì)胞株(黑素瘤H1477、喉表皮癌Hep-2、神經(jīng)膠質(zhì)瘤8401)有效,其中抗肝癌作用最強(qiáng),對HeLa細(xì)胞作用次之。在小鼠淋巴細(xì)胞白血病P388體內(nèi)試驗(yàn)中,Ⅰ也表現(xiàn)出抗癌活性。而化合物Ⅱ體內(nèi)、體外皆無效。
相關(guān)論述1、《江西民間草藥》:“治天皰瘡,大頭風(fēng),指疔,牙齦腫痛,濕熱黃疸,咽喉紅腫疼痛,肺熱咳嗽,熱淋?!?/p>
2、《上海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利尿止血,消腫散結(jié)。治咽喉腫痛,肺癰,腮腺炎;小便不利,血尿;牙齦腫痛,天皰瘡?!?/p>
3、《福建藥物志》:“主治高血壓,急性氣管炎,肺膿瘍,急性肋膜炎,淋濁,急性腎盂腎炎,糖尿病,腸炎,菌痢,乳腺炎,白帶,睪丸炎,疔瘡癤腫。”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百日咳:苦蘵15g。水煎,加適量白糖調(diào)服。
2、治咽喉紅腫疼痛:新鮮苦蘵洗凈,切碎,搗爛,絞取自然汁1匙,用天水沖服。(1-2方出自《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
3、治牙齦腫痛:苦蘵24g。煎水含漱。
4、治濕熱黃疸,咽喉紅腫疼痛,肺熱咳嗽,熱淋:苦蘵15-24g。水煎服。(3-4方出自《江西民間草藥》)
5、治小兒菌?。乎r苦蘵15g,車前草6g,狗肝菜、馬齒莧、海金砂各9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6、治水腫(陽水實(shí)證):苦蘵30-45g。水煎分作2次,飯前服。(《江西民間草藥驗(yàn)方》)
7、治睪丸炎:鮮苦蘵、截葉鐵掃帚各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8、治天皰瘡:苦蘵莖葉90-120g。煎水洗,每日2次。鮮草更好。
9、治大頭風(fēng),頭面浮腫放亮,起疙瘩塊,作癢:苦蘵莖葉60g。煎水,放面盆內(nèi),用布圍住熏之。鮮草更好。
10、治指疔:苦蘵鮮葉搗爛敷患處,每日換2-3次。(8-10方出自《江西民間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全草,鮮用或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莖有分枝,具細(xì)柔毛或近光滑,葉互生,黃綠色,多皺縮或脫落,完整者卵形,長3-6cm,寬2-4cm(用水泡開后展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全緣或有疏鋸齒,厚紙質(zhì);葉柄1-3cm?;ǖS棕色,鐘形,先端5裂。有的可見果實(shí),球形,橙紅色,外包淡綠黃色膨大的宿萼,長約2.5cm,有5條較深的縱棱。氣微,味苦。
以全草幼嫩、色黃綠、帶宿萼多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9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