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莨菪,中藥名。為茄科植物東莨菪ScopoliajaponicaMaxin.的根莖。我國東北有栽培。具有解痙鎮(zhèn)痛,平肝熄風,解毒消癰,斂汗?jié)c,收斂止血,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于各種疼痛,精神狂躁,酒毒震顫,癰瘡腫毒,炭疽,自汗,泄瀉,外傷出血,體癬。
中文名稱
東莨菪別名
唐充性味歸經(jīng)
味麻,性溫。歸心、肝、肺經(jīng)毒性
劇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解痙鎮(zhèn)痛,平肝熄風,解毒消癰,斂汗?jié)c,收斂止血,殺蟲止癢。主治 各種疼痛,精神狂躁,酒毒震顫,癰瘡腫毒,炭疽,自汗,泄瀉,外傷出血,體癬。用法用量 內(nèi)服:0.3-0.9g,研末,與酒同服。外用:煎水洗。研末調(diào)敷或涂擦。注意事項 東莨菪中毒后,表現(xiàn)為面赤口干,昏昏如醉,瞳孔散大,應立即搶救,可用草木灰25g,沖水攪拌,澄清,取服上層清液。相關論述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解痙鎮(zhèn)痛,斂汗?jié)c。治各種疼痛,精神狂躁,酒毒震顫,癰瘡腫毒,炭疽,外傷出血。擦體癬。”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疥癬:東莨菪、墨地根、狼毒,等量。煎水洗,三日一次,至愈為止。(《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采挖,洗凈,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干燥根莖呈結(jié)節(jié)狀,不規(guī)則彎曲,長約15cm,徑約3cm余,外表灰褐色而有皺紋;結(jié)節(jié)上部有凹陷的莖痕,下面有粗而短的須根或根痕。斷面顆粒狀,呈粉白色。無臭氣,味苦。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9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