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馬豆,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苦馬豆SwainsoniasalsulaTaub.的果實或枝葉。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主治水腫,小便不利,臌脹。
中文名稱
苦馬豆別名
羊尿泡、馬尿泡、羊卵泡、尿泡草性味歸經
味微苦,性平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利尿,消腫。主治 水腫,小便不利,臌脹。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全草9-15g,果實20-30枚;或浸酒。
化學成分1、全株含異鼠李素-3-蕓香糖甙,苦馬豆素,β-谷甾醇,6-甲氧基-7-羥基香豆精,總黃酮甙。
2、地上部分含苦馬豆堿,麥角堿。
藥理作用降壓作用:給麻醉的犬、貓、大鼠和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分別靜脈注射苦豆總黃酬甙5mg/kg、10mg/kg、15mg/kg、5mg/kg后均有顯著的降壓作用,給清醒免靜脈注射20mg/kg后血壓也立即下降。降壓特點是起效快、持續時間短。降壓機制與交感神經節阻斷作用和直接擴張血管作用有關。血流動力學實驗表明,苦馬豆總黃酮甙對心肌收縮力和心率均無明顯影響。由于外周擴血管作用而使總外周阻力明顯降低。
相關論述1、《陜甘寧青中草藥選》:“利尿。主治肝硬化腹水,血管神經性水腫,慢性肝炎浮腫。”
2、《沙漠地區藥用植物》:“補腎,利尿,消腫,固精,止血。”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心性、腎性水腫:苦馬豆干全草1.5-9g(鮮品15-6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也可取苦馬豆的果實20g,浸泡在40度的小麥酒100ml中,每次服10-20ml。(《全國中草藥匯編》)
2、治腎炎:苦馬豆全草(鮮)30g,艾葉、荊芥各12g。水煎服。
3、治肝硬化腹水,慢性肝炎浮腫:苦馬豆果實30個。加水600ml,煎至300ml,每日2次,每次100ml。(2-3方出自《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果實:呈卵球形或長圓球形,長1.5-3cm,直徑1.5-2cm,果柄較長。表面黃白色,較光滑。果皮膜質而脆,內有多數種子。種子腎狀圓形,表面棕褐色,長約1.5mm。
2、小枝:圓柱形,羽狀復葉,小葉多脫落,小葉片長橢圓形,先端鈍或微凹,全緣。氣微,味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0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