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萆薢,中藥名。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DioscoreahypoglaucaPalibin的干燥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切片,曬干。
中文名稱
粉萆薢別名
大萆薢、山畚箕、山薯性味歸經
味苦,性平。歸腎、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利濕去濁,祛風除痹。
主治主要用于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濕痹痛、關節不利、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注意事項腎陰虧虛、遺精滑精者慎用。
相關論述1、《本草綱目》:萆薢之功,長于袪風濕,所以能治緩弱頑痹、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濕者。
2、《藥品化義》:性味淡薄,長于滲濕,帶苦亦能降下,主治風寒濕痹,男子白濁,莖中作痛,女人白帶。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用于治小便時下白,凝而如油,澄下如膏:萆薢、益智仁、石菖蒲、烏藥。(《丹溪心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的薄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黃白色或淡灰棕色,維管束呈小點狀散在。質松,略有彈性,易折斷,新斷面近外皮處顯淡黃色。氣微,味辛、微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1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