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白楊,中藥名。為楊柳科楊屬植物毛白楊PopulustomentosaCarr.的樹皮或嫩枝。植物毛白楊,分布于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止咳化痰之功效。主治肝炎,痢疾,淋濁,咳嗽痰喘。
中文名稱
毛白楊別名
白楊、笨白楊(山東昌濰《慢性氣管炎資料匯編》)、大葉楊、響楊(河南)。性味歸經
味苦、甘,性寒。入肺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利濕,止咳化痰。
主治肝炎,痢疾,淋濁,咳嗽痰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體寒者慎用。
藥理作用1、祛痰、平喘作用。
2、抗菌作用。
3、解熱、鎮痛作用。
相關論述《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利濕。主治赤白痢疾,日久不止,淋濁白帶,急性肝炎,支氣管炎。肺炎,蛔蟲病,習慣性便秘。”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
相關配伍1、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濕熱型:毛白楊枝30g,丹參、茅根、茵陳各15g,車前子10g,水煎服。氣滯型:毛白楊枝30g,丹參、茵陳各15g,柴胡、青皮各10g,香附12g,水煎服。陰虛陽亢型:毛白楊枝30g,丹參、茵陳、鱉甲各15g,生地、牡蠣各20g,水煎服。(《山東中醫雜志》)
2、治小兒支氣管肺炎,毛白楊枝15g。水煎頻服。(《山東中醫雜志》)
3、治癰癤紅腫,毛白楊樹皮煎水外洗,或搗爛外敷。(《山東中醫雜志》)
4、治口角炎,毛白楊搗爛,外貼口角。(《山東中醫雜志》)
5、治蛔蟲病,毛白楊根皮30-60g,搗爛敷臍部。(《全國中草藥匯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冬季或結合伐木采剝樹皮,刮去粗皮,鮮用或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樹皮板片狀或卷筒狀,厚2-4mm,外表面鮮時暗綠色,干后棕黑色,常殘存銀灰色的栓皮,皮孔明顯,菱形,長2-14.5mm,寬3-13mm;內表面灰棕色,有細縱條紋理。質地堅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及顆粒性。氣微,味微。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223.html





